星图登陆地址_云和这个藏在“深闺”的古村,有一份令人羡慕的“甜蜜”事业
小青砖、马头墙,
雕镂精湛,风格独特。
邹金清/摄
民居与自然相融,传统与现代相映,石塘镇桑岭村就是这么一个极有特色的古村落。近年来,桑岭村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修缮,大力助推乡村振兴,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古民居逐渐成为乡村旅游新亮点,同时以“农业+旅游”的模式开启了农旅融合之路,古村落焕发出勃勃生机。
古村保护唤醒沉睡资源
依山傍水,小青砖、马头墙,雕镂精湛,风格独特,一条蜿蜒的小溪将古村一分为二,由一条三米多长的石板桥相接。涓涓的流水淌了几千年,见证了桑岭的兴衰历程。
桑岭村现存古民居共32幢,大都为清中民初期建筑,距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保存了新建之初的原貌:青瓦房,带着土黄色的外墙。各幢老宅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风格吸收了徽派、浙派、闽派的精华,大多是三合院和四合院。
走进桑岭村,就如同走进了一座建筑展馆。松鹤长青、鹊跃枝头、八仙过海……疏密有致的木格子窗上雕刻着各式花鸟虫鱼,栩栩如生,丰富了窗棂,也惊艳了时光,叫人叹为观止。古村桑岭,见证了时光的变迁,带着岁月沉淀的静美,这一片历经数百年沧桑却依然古朴厚重的净土是岁月的馈赠。
2012年古村迎来了新发展。在云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桑岭村被列入全省首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省农办给予了700万元的资金扶持,并帮助落实15亩建设用地配套指标。随后,根据省、市有关工作要求,我县及时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桑岭历史文化保护村落保护性开发项目规划总体方案》,从2013年至2020年,投入5965万元用于桑岭历史文化村落保护项目建设,开展古民居、古建筑的修复和村庄环境整治、新村安置区建设、旅游设施建设、特色文化挖掘整理等5个方面项目建设。如今,桑岭村成了我县保护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利用价值最高的古村落。
“村里越变越美,古村也被更多人所熟知。”村委主任邱发友告诉记者,每到节假日村子里到处是前来欣赏古民居的游客,加上石塘镇与莲都区古堰画乡毗邻的独特地理位置,周末来村里写生的学生也络绎不绝。“最多一天接待了240名美术学院的师生。” 桑岭村还曾多次举办摄影节,广大摄影爱好者和高校艺术类学生都会到这里进行创作,让桑岭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得以被外界广泛知晓。
农旅融合奏响甜蜜乐章
除了古建筑,深山之中的桑岭村,还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盛产油茶和板栗。一到花期,满山的油茶花和板栗花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勤劳的小精灵——蜜蜂,提供了充足的蜜源,也滋养了一代养蜂人,江豪就是新一代的养蜂人。
来到云和江豪家庭农场,只见负责人江豪正在基地的蜂箱前忙碌着,割蜜、过滤、装瓶……江豪告诉记者,进入三四月以来,自己的农场已经收获了3000多斤蜂蜜,目前已销售2600余斤,带来了一笔不错的收益。
说起这几年村里和养蜂事业的变化,江豪打开了话匣子。
“我父亲17岁开始养蜂,我16岁开始。现在是个好时代,乡村是个好地方。”对比父子两代人的养蜂经历,江豪有着满满幸福感。2010年,为了照顾孩子,江豪将自己养的意蜂统统丢给了父亲,自己则留在家乡,开始了中蜂的养殖。那时候的江豪并不清楚,自己正赶上了云和“蜂旅融合”的好时代。
为了进一步拓宽旅游市场,县农业农村局以蜜蜂为主题、以蜜蜂文化为内涵投资200多万元,结合各村实际,精心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蜂旅观光园”,江豪的家庭农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了。
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保留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江豪的家庭农场成了“蜂旅文化”的展示点,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喜欢到农场喝喝蜂蜜聊聊天。他家的好蜂蜜一传十十传百,蜂蜜开始供不应求。现在江豪自己就养了300多箱中蜂,不仅如此,还带动周边52户农户养了280多箱中蜂。
“2017年农场成立,国庆的时候家里就来了一批法国游客,每人带了好几斤蜂蜜回去。现在每天都有几十斤的蜂蜜通过快递卖到了全国各地。”江豪高兴地说,父亲当年的蜂蜜,一斤只有几块钱,现在最低每公斤都要160元。
“以前是风餐露宿仅能养家糊口,现在不仅做出了产业,而且还带动了周边的村民致富。”江豪说,他的蜂蜜注册了商标和包装,并加入了“丽水山耕”,自己也获评“丽水十大养蜂能手”,在全省设置了十几个代理商。近年来,江豪已经把中蜂扩展到500箱,以桑岭为中心,向周边发展了三个基地,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陆续有青海、杭州等全国各地的顾客通过微信向他们订购蜂蜜,年增收超过10万元。
蜂蜜不仅给江豪父子创造了经济来源,也给村民们带来了增收渠道。通过“十箱万元助农增收蜜蜂养殖”等项目,江豪还给周边的低收入农户发放蜂种,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他们增收。目前石塘镇蜜蜂饲养量达3000多群、养蜂户180多户,专业合作社4家。蜂旅融合助推更多村民加入养蜂队伍,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引擎,为建设“甜蜜古村”再添新风景。
规划实施激发发展活力
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文化休闲广场……在规划发展中,桑岭注重文物保护,注重与传统文化承接,以美丽乡村建设和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为抓手,在不改变古村落原始格局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设计、改造,持续加大投入,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并以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让传统村落焕发新活力。
“2018年,石塘镇高标准编制《桑岭升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对桑岭的发展作出了系统规划。”桑岭村联系领导石塘镇副镇长陈庆和告诉记者,规划分为三个时段:近期规划为2018年至2020年,中期规划为2021至2025年,远景规划为2026至2030年。“整治规划旨在大力提高空间质量,增加居住公共空间和绿地面积,提高空间品味,吸引旅游观光。”陈庆和表示,近期规划主要针对游客服务中心、主入口广场、文化休闲广场、滨水景观控制与引导、茶油店等重点地段进行规划实施。
陈庆和介绍,桑岭建设项目多、任务重、持续时间长,党员干部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桑岭村创设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岗,党员以包干形式负责村庄卫生保洁,设置卫生监督岗,义务监督农户房前屋后、村庄公共区域和各个景点卫生状况,确保了村庄面貌整洁。全村村民也积极参与,除了做好清洁保洁工作,还纷纷主动学习垃圾分类,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份子。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提升,为今后桑岭发展旅游项目,打造集休闲、度假、游乐、农业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打下扎实基础。
漫步桑岭,新建的幢幢楼房,依旧保持了古朴的建筑风貌,与古建筑融为一体;便民服务中心、文化礼堂、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等便民服务场所也投入使用,在完善民生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向游客展示了村庄的人文底蕴和特色文化。
这是一个平凡的村落,其间散布着众多形态完好、厚重古朴的古民居,向来访的人们诉说着浙西南村落传统形态的独特风情;这又是一个不平凡的村落,传承和发掘地方特色文化,促进产业升级转型,与时俱进,熠熠生辉。
在全村人的共同参与下,一个曾经基础薄弱、面貌破旧的百年古村,成功嬗变为远近闻名、美丽宜居的精品村。下一步,桑岭人将朝着具有独特山水村庄布局和浓郁客家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即“领略浙西南山水田园风光,体验桑岭传统农耕文化”的美丽远景阔步前行。
幸福代言
江国素:“我是一个低保户,低保这一块每个月有770元,养老金每个月有155元。村里发展起来后,游客越来越多了,村里还修建了公厕,我现在做保洁工作,每天打扫卫生也有一定收入,总共算起来每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呢。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现在生活过得很好,我知足了。”
江诗财:“村里发展很快,我一直在村子里,看着村子越变越美。我家里茶叶种了6亩多,听说下步村子还要把我们种植的茶叶统一管理起来,变成可以供游客休闲、观光和体验采摘的茶园,我相信以后日子一定会更加红火。”
记者手记
几年前,桑岭和其他古村落一样,面临着“空心化”威胁,如何引导村民保护村落,唤起村民的文化自觉,实现村庄转型发展,成为了摆在桑岭村两委面前的难题。自2012年开始,用好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重点村的政策和资金优势,桑岭村用3年时间完成古村保护修复和利用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古村落的活态保护,充分挖掘村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成为集居住、旅游、休闲为一体,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历史文化名村。
记者在蹲点采访中感受到: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离不开资金投入和硬件建设,更需要观念的更新。现在,桑岭村村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他们也切身感受到保护利用好这片世代生存的村落的重要性,如今像江豪这样的年轻人也回到村里成为了保护村落和传承发展的践行者。未来,桑岭人将沿着这条路,创造出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来源:童话云和 记者 王凤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