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娱乐怎么样?_缙云夫妻俩创作出仙都版“清明上河图”

  夏日里,45岁的施玉珍坐在窗前,埋首雕刻,丝丝缕缕,凝神静气,两耳不闻窗外事。

  彼时,同年的丈夫郑伟胜在轩辕街的工作室里创作,“晨艺木雕”是夫妻俩6年前创办的个人工作室,也是展示作品的一个窗口,满室的樟木清香,香樟上“栖息”着栩栩如生的山水花鸟草木房舍云霞……

  雕刻仙都

  这些山水花鸟草木房舍云霞集中浓缩在一块长3米多,宽近80公分的香樟上。

  “看出来了吗?哪里?”郑伟胜笑问记者。

  “仙都!”记者不假思索。鼎湖峰、婆媳岩、大肚岩、铁城等各主要景点都在其中了。

  雕刻仙都,夫妻俩和另一个师傅仅仅花了8个来月的功夫。这个创意却足足藏了6年,从他们回缙云的那一刻就期望能创作一幅我们当地最具有特色的木雕作品——《仙都》。

  “当时刚回来,一切都还不稳定,所以就无暇创作这件作品,而且我们也不轻易动手,总要精雕细刻才行。”郑伟胜解释,“这块本身有上百年树龄的老香樟也因此被‘藏’了10多年。”

  2019年下半年,夫妻俩动手了。“那会仙都为了创5A,每人都那么拼,我们觉得不能再拖了。宁可推掉一些生意。”郑伟胜跟妻子讲了自己的想法,妻子全力支持。他们花了3个多月设计了图纸,按照木料的尺寸进行布局,从下洋到铁城,一路风景历历在目。

  但是,图纸只是以工笔画形式勾勒出各景点,而“仙都”在一块古老香樟上的呈现却是纤毫毕现的,仙鹤振翅欲飞,房舍瓦缝参差,水波轻泛涟漪,草木花树形状并不雷同,刀工清晰,景物层次分明,镂空交叠处也不马虎,依然纤毫毕现。

  他们,凭什么做到呢?

  28年的清刀艺术

  清刀不是刀,是一门传统的木雕技艺。

  一般的木雕需要砂纸打磨,而清刀作品完全不用砂纸打磨,而是任由刻刀雕凿后,作者手工创作过的痕迹自然留存于作品表面。

  清刀手艺费时费力,雕刻者要手法娴熟,操刀手要稳,刀功掌握到位。特别是在修光过程中,下刀稍有不慎,全盘皆毁。

  “我们其实是在做减法,先按照图纸把大块的木料挖去,然后再细挖,清刀讲究的就是刀功,像竹子,竹叶的朝向各不同,而且竹叶有交叉,就是要把细微处都雕刻出来,同时保持木质本来的肌理。其实就是刀子雕刻出来是啥样就啥样了,不再进一步加工。”郑伟胜解释。

  他指着木雕上鼎湖峰的纹路说,“像这个,图纸就是一个轮廓,山体的凹凸全需要刻刀一刀刀刻出来,就是怎么刻都要了然于胸,没有打草稿的尝试。”

  这是时间的艺术,也是时间的力量。为了雕刻仙都,夫妻俩从早上7点一直雕刻到晚上10点多,除了吃饭、日常生活,全部时间都投到这里。

  “像这个窗花,就这么一点点,就要花费3个半小时。”郑伟胜指着“仙都”中的房舍说。

  这样的时间,夫妻俩足足投了28年了。28年来,俩人只做一件事——雕刻。俩人因木雕而走到一起,又携手同行。

  他们有了职业病:颈椎疼、腰酸,手指长茧,时不时被刀子划伤。案头常放着创可贴。

  但他们执迷于此,工具买不到就自己做,缝纫机的针头做成刻刀,锯条做成凿子,更不论常规的圆刀、翘头刀、三角刀、尖刀……

  他们用心观察大自然,每朵花的花心是怎样长的,花瓣如何朝向……因为每一幅作品都是有灵魂和个性的,没有两幅一模一样的作品,就算是雕刻同样的内容。

  “我想把好作品都留在缙云!”说起自己从外地的木雕公司到回乡创业的经历时郑伟胜说。他给“仙都”贴上了一张小纸片——“非卖品”,虽然很多客人感兴趣,但他更期待着能留在故乡——自己的缙云!

  来源:缙云播报 文/刘晓玲 图/许小峰 刘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