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登录网站_云和村落 | 一座廊桥 一水之隔 串联出新生的热闹与古老的宁静

  朱村村位于县城东北部,距离县城22公里,原石塘镇朱村乡政府驻地,地处双尖南麓,泉溪北岸的宽谷峡口。村庄地势自南、北向中部泉溪峡倾斜,属低丘陵,三水自西向东注入石塘、双港、规溪流域汇入龙泉溪,瓯江干流自南向东穿境而过。

  相传朱村,朱姓开基,因此得名。2019年5月份朱村、金山下、张川村合并为朱村村,村内以茶叶种植、茶叶加工、板栗、油茶为主要特色,共有茶叶种植面积2353亩,人均2.5亩,茶叶加工机器百余台,是省级小康示范村。

  朱村历史悠久,依山傍水而建,黄泥墙砌成古建筑坐落其中,山水人文交相辉映,是全国百余家高校写生摄影创作基地。近年开设的“朱村茶街”及一年一度的茶文化节更是吸引了八方来客。

  村庄与丽龙高速公路相接,从云和东高速口下10分钟的车程,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或许你不必等到茶文化节,趁着平常的周末节假日,就可前往朱村村欣赏自然风光,感受独特的人文底蕴。

  开车从云和县城出发一路欣赏云和湖的沿岸风光,打开车窗感受秋风轻抚面庞的轻松自在感,深吸一口气嗅到的是自然的芬芳气味,四十分钟左右便抵达了位于石塘镇的朱村村。

  朱村村是著名的茶叶之乡,乌牛早茶,银霜,龙井,白茶等品种的茶叶更是深得大家的喜爱。这不,村口不远处的一块大石头上,赫然醒目地写着“朱村茶街”四个大字,茶元素更是在村庄的每一处角落都有所体现。

  朱村内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茶”字大红灯笼、“茶”字三角旗,听闻村民说现在还不是茶叶上市的季节,等到茶叶售卖的旺季到来,长廊上的商铺,摊位可就热闹极了!一溜老式长凳、古色盖碗,整个村庄都飘散着茶叶的清香,无不让人停下脚步,想要在茶摊上找个空位坐下,细细品尝热茶的甘甜。

  近几年朱村村的村民们,大多通过茶叶种植以及出售农家土面等一系列农产品,顺利脱贫致富。整齐的崭新楼房耸立在县道两边,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日子也越来越红火了。

  午后的朱村村有些许冷清,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然而街巷内那热腾腾出锅的馒头满是肉香味儿,沿街都是整齐晾晒的土面,似有似无的茶香味,都叫人心生愉悦。

  村内的老伯告诉我们,这么多年来朱村村一直保留着云和“赶集”的老习俗,每月逢三逢八便是村庄里的赶集日,当地人叫“旺日”。

  每到旺日,便是村里的大事儿了,许多老摊主天还没亮就开始准备了,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去凑个热闹。没想到在这山水相伴的地方,竟然也是人山人海繁荣无比。

  据《朱村吴氏宗谱》记载:康熙年间,有吴氏馀公迁居于当时朱村杨梅岗下。其第七子元珠,一日路经此地,“观此地山明水秀,采于山而鲜美可菇,钓于水而鲜可食,又有肥田沃野,可耕可桑,诚人间之乐土也。”于是,不久便在此地造房建业,耕读劳作。又见其后山型似金,取名金山下。

  虽然只是简短的只字片语,但足以通过先人所描绘出的场景中感受到朱村村古时的美好与富足。为了能够找到这书中所描绘的金山下,一路从朱村茶街往下走,不经意间发现马路右侧的小道上连接着一座廊桥,向村民打听到廊桥的那头就有我们想要去的地方。

  原来朱村村也分为新村与老村,一条古色古香的廊桥与一条潺潺流淌的溪水将新旧分开,刚开始我们进入的便是朱村村的新村,而廊桥的另一头,依山而建的黄泥墙,青石瓦老宅群则是朱村的老村。

  老村已有330多年的历史,坐落在溪畔一方,村内不少建筑是清朝康熙年间由迁徙至此的福建人建造的。

  穿越过廊桥仿佛就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因为大多村民搬到桥对岸居住,所以老村内并没有什么人居住。悠悠岁月,古风依旧,时光好似施了魔法一般,将古村内的古宅房屋都完整地保留下来。

  朱村村有一座最气派的建筑,叫吴家大屋,大屋总面积达到2560平方米,最辉煌的时候是由三幢大屋连成排,每幢三进,共有10个天井,只可惜第三幢在2000年的冬天时,毁于一场大火。

  第一幢大门青碓门额上刻有楷书“文峰远映”四字,走进大屋,发现这里还有村民居住,了解到村民一家世代居住在这座充满古老与厚重感的老宅内,守护着这座先人留下的珍贵财富。

  虽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岁月洗礼,镶嵌在花窗、房梁上的那些花鸟兽物依然有板有眼,栩栩如生。

  我们慢慢走近这些古老的物件,抬头望屋檐上的精致雕花,或是仔细端详门环上的铜狮子,一样样精致的木雕犹如一件件艺术品,隐藏在你不曾察觉到的尘埃里。

  第二幢大门青碓门额上刻有“延陵旧家”四字,这幢屋子的主人是一对父子,德彰公与邦康公。相传,德彰公在建“延陵旧家”筑地基时需移去大量土方才能整平地基,开山整地后遗下了大量土方。德彰公舍不得遗弃,就与家人一起将土方载往两公里外的牛粪岭溪滩边,筑起一丘丘的田地。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被后人一代代地传为佳话。

  “延陵旧家”的大门口,两对桅杆巍然而立,气势磅礴。这对矗立百年的桅杆像是“延陵旧家”的守护者,它的由来也是来之不易,相传父亲德彰公38岁才考取贡生,在门前立起桅杆,儿子邦康公考取了贡生,门前再立一对桅杆。

  走出大屋,继续往上走,老宅也很多,只是因为太久没有人居住,所以大多荒废了,院内到处杂草丛生,失去了昔日的活力与热闹,内厅粘贴的毛主席画报,对联,想必十多年前这里定是充满烟火气吧。

  一座古色古香的廊桥,一条悠远流淌的溪水,

  将一旧一新的村庄串联起来。

  一边是新生的繁荣,一边是古老的宁静,

  无论你喜欢的是安静还是热闹,

  石塘镇内朱村村都能满足你!

  文章来源:云和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