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平台注册登录_缙云老凉亭里故事多,演绎了多少人生百态,传说
本文作者:陈喜和
凉亭
凉亭是荒山野岭的路边或远离人家的田头地角、供跋山涉水或劳作的人们歇息乘凉或避风躲雨的地方,更是消除人们旅途或劳作困顿的心灵驿站;是旧时大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以前乡贤们积德行善的重要内容。
以前凉亭都比较简易实用:大多为长方形或正方形,三面围墙,有直接把横梁搭在泥墙或石墙上,也有用木柱、檩梁等做成两榀或三榀的屋架。少数凉亭建在路中央,四面围墙,两边路口开门;或两面墙,路口两端敞开。一般在栋桁上写着建造的日期,或傍边立有石碑,镌刻着亭名好承头人及乐助者的名单,或在墙上嵌着刻有亭名的木板、石板,等等。凉亭里边一般安有供人们歇坐的木条长凳,也有用平整光滑的石头作凳的。大部分凉亭的附近有泉水供人们饮用。
我地凉亭众多,如胡村村、上坪村就各有十几座。千百年来,凉亭演绎了多少有关鬼魅、遇仙、爱情、结友等悲欢离合的故事。因凉亭的位置特殊,有人在凉亭自尽,有人在凉亭被害,或在凉亭附近的山崖跌落致死,因而阴魂不散,常常出来作祟。特别是有些凉亭,传说有室女(未婚女子的阴魂)常驻,经常撩人,使人毛骨悚然。赵祝亮先生写的《秀才说鬼》,很多故事的背景就是凉亭。我地石上凉亭的传说颇具代表性,此地是茶川、潜源、招序、胡村等村通往雅江、石上、池岭、山坑等村的咽喉之地,坐落在前后不见人居、后不搭村落的深山中,据说,以前曾有人死在这里。以前石上、池岭等村的民众常到胡村上水碓,晚上担着米面回家,运气好的,米面会多起来,晦气的,米面少了,甚至一点也不留。有时晚上路过,身上好像杉树刺戳的那样难受。这座凉亭,不要说是夜晚走过心里直发怵,就是白天路过头皮也发毛。
据说几个胆子大的人曾去驱鬼。他们用红纸剪成几尺长的舌头,挂在胸前;用纻麻当头发,拖在地上。预先准备好“千响”鞭炮和用竹衣做的(特别响亮)炮仗。当在石上凉亭与鬼相遇时,他们就与鬼比试舌头和头发的长短,并偷偷地把鞭炮系在鬼的头发上。鬼以为碰到了比自己强的同类,亲昵有加,放松了警惕。他们乘机偷偷地点燃鞭炮和炮仗,鬼被特如其来的巨大响声吓坏了,大叫一声,飞也似地拖着鞭炮向张山寨方向遁逃。鬼平时吓唬捉弄人,这次被人修理得一路哀嚎,魂飞魄散,最后不知所踪,鬼患遂绝。
每个村,都有一些热心人,或独资或集资,在家乡需要的地方建造凉亭,造福大家,留下了许多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天喜遇仙造凉亭,富有神话色彩。天喜是大源镇小章村人,生于明朝末年,个子小,家境贫寒,为了生计,做着卖销货的小生意。一次,天喜挑着货担上蔡岭,还没到岭头,便下起了倾盆大雨,把仅有的一块油布,盖在货担上,自己只得任凭大雨浇淋。过后,天喜想:如果有一天我有点余钱,能在这里造一间凉亭,使行人可以歇歇脚躲躲风雨避避日头,那该多好!他一边走,一边算计着建造凉亭所需的资金……转而又想,我做这么点小本生意,能糊过一家这几张口就算好了,想造凉亭,恐怕进了棺材还做不到呢!
正在这时,从岭头上走下来一位老翁,手柱拐杖,眉清目秀,银髯飘胸,精神矍铄,看到天喜垂头丧气的样子,就问:“小后生,你有什么想不通的事呢?可以跟我讲讲吗?”天喜把自己刚才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老翁捋捋胡须,笑嘻嘻地说:“小后生,在没钱时你有这份善意,可是以后钱一多起来,只怕你要买田造屋讨小老婆呢!”他是想试探一下天喜是否真心,天喜一听急了:“我哪是这样的人,我发誓,如果我有钱不造凉亭,天打雷劈,不得好死。”老翁听后哈哈大笑:“小后生别讲这难听的话,你有这个志向和善心,一定能够办成事,办好事。”老翁说着便往山下走了。
却说天喜此时忽觉肚子有胀痛的感觉,急着要解手,于是就走到偏僻一点的地方。这时被他惊动了的一只兔子,急忙窜进草木丛中去了,天喜本能地伸手一抓,野兔没抓着,倒是连根拔起了一蓬灌木,想不到还带出几枚白花花的银元,经过清理,竟得到足以造一座凉亭的银元,天喜赶忙收拾起来。此时才意识到这位老翁不是凡人,定是神仙化作凡人前来测试他的决心和赏赐他银元的。天喜喜从天降,慌忙朝山下叩了几个头。
天喜心口如一,确实把全部的钱用来建造凉亭。天喜为了更方便行人,决定在岭脚和岭头各造一间凉亭,不足部分,便发动村众,有钱助钱,无钱助力,终于如愿。在造好凉亭后的几百年中,蔡氏后裔代代都进行维修。直到现在,凉亭依然,大家怀念造亭人:“天喜造凉亭,方便过路人;人人夸天喜,天喜人更喜。”
百岁老翁造凉亭。我胡源乡招序村陈德溪在解放前当过国民党军队的副营长,解放后就是历史反革命了。改革开放后,他与其他的“阶级敌人”一样,戴了近二十多年的“反革命”帽子被摘除。获得了新生后,他喜不自禁,感激涕零,倾其所有,修桥补路,尽做好事。犹在晚年,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四处求人,托关系,说好话,八方写援,聚物集资,大有武训集资办校一般的热情和意志,不为好心人的劝告所动,不为许多人的讽刺挖苦退却,始终如一,持之以恒,终于在98岁高龄时,建成献山庙古道边上的长龙岭凉亭,功成名就,芳流后世。
捐献造两座凉亭的资金建一座凉亭,时间延续近二十年,这也算是建造凉亭史上的一桩奇事。胡源乡上坪村胡唐汉,为人豪爽,慷慨大方,好善乐施,热心公益。马面岭是以前胡村去上坪、上宕、古方山等地的必经之道,上世纪80年代初,他毅然出资500元,托几个人负责筹建。在当时,500元建一所凉亭已绰绰有余。但被委托的那些人,心术不正,瓜分了资金,致使凉亭成了泡影。为此,在1998年,胡唐汉再出资2000元,委托本村胡耀灵负责营建,才有今天的马面岭凉亭,胡唐汉的美好心愿才得以实现。在这里可以看出,谁是无偿的奉献者,谁是无耻的贪婪者。
还有一个浪漫的故事。从前,有一位富翁,只生三个女儿。有次过年,叫三个女儿说说自己的理想。大女儿说,“我是靠天靠地靠爹娘”,父亲听了很高兴;二女儿说,“我和姐姐一样”,父亲自然乐意;三女儿说,“我是靠天靠地靠自己”,父亲认为忤逆不孝,当即扒了她的衣服,把她赶了出去。此时正是寒冬腊月,外面大雪飘飘,她漫无边际地来到一所凉亭的时候,就被冻得昏死过去了。附近山头有一位单门独户的青年,父母早逝,一个人以卖柴勉强维持生计。他冒着严寒,拖一些雪压柴卖掉准备过年,想到凉亭歇息一下,看到了昏死的那位姑娘,于是萌发恻隐之心,不顾嫌疑,把她背回家,给他穿上衣服,以热姜汤喂之,那姑娘渐渐苏醒。当两人都明白了对方的身世后,同病相怜,于是幸福地结合在一起了。
凉亭是传递信息或传播文化的场所。凉亭大多以本村的村名或地名命名,有些凉亭的亭名、对联和书法就很有韵味。如底双龙与外双龙之间的“少安亭”,胡源蛟坑古道边的“蛟龙亭”,上坪村的“问仙亭”“石峰亭”等等。有些凉亭还有对联,如“乾坤旋转四季分,风云变幻暂安身”;胡源乡章村螺蛳山“晴雨亭”的对联为:“悠哉此亭,宜晴宜雨;匆匆过客,且行且停”,虽对仗欠工整,但较有特色。我父亲说,以前桐树岭凉亭,有人在墙壁上写了一则谜面,“上不在上,下不在下,不可在上,且宜在下”(打一字),自己一直走到田洋才猜出来。当然,凉亭的墙壁上,也涂抹着一些不堪入目的不健康内容。更有甚者,当年后彦村有个青年,出于好奇,在凉亭的墙壁上,写了“打到XXX”5个字,被人举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做了半生的四类分子。
有一瞎子与一挑大粪的农夫在一所凉亭上相遇。瞎子为了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吹嘘说:“盲眼天堂,亮眼地狱”,农夫听了大为不服,于是就以恶作剧捉弄他,偷偷地用粪勺替换他的算命弓(类似琵琶琴),看他还敢吹牛否?
凉亭还是孩子们游玩的天堂,他们借放牛羊和砍柴割草的机会,在远离村庄的凉亭,天高父母远,可以放心尽情地游戏玩耍。他们常常会给凉亭动点手术,留点纪念,标志之一是把凉亭的柱子和木条凳用刀砍得面目全非,标志之二是用乌炭、软石头等作工具把辱骂反对派的话写在墙上,并配上一些简陋的图画。游戏之一是“撞钟”,就是把人的腰部和胸部用捆柴草的绳子分别绑住,在他人的帮助下挂在凉亭的梁上,两边分别站着一个人,你来我往地推着悬挂着的人摆动,据说摆动的人大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当然,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我父亲小时候,有次在玩的时候,绳子断了,头直接砸在地上,半天醒不过来。因不敢与严厉的爷爷说,没有及时就医,从此落下耳鸣的病根。游戏之二是“车老虎”,就是在凉亭柱子和棒柱上各挖出一个小洞,把圆形两头尖担楤的两端分别对着柱子和棒柱上的小洞,一人把住棒柱使劲往里边摁,两边各站一人,用绳子绕在担楤上,两人分别抓着一端绳头,你拉我放,你进我退,使劲地拉动担楤像车钻那样快速转动,直至两头冒烟甚至起火才肯罢休。后来,大多是玩扑克或走程之类的了。玩够了,才想起砍柴割草,有时牛羊则不知去向。
因凉亭远离人家,相对隐秘,也是赌徒们赌博的理想之地;尤其在夜晚,很少有人来往,大可放心进行。以前在凉亭地面中间常见一块平整的石头,那是赌徒们“跌三抛(以三枚铜钿的正反面定输赢)”的平台。
现在几乎不造旧时的那种凉亭了,大多在村边用灰白色的凝灰岩造一些六角亭,供人们游玩休闲,更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人文景观。这些亭子,千篇一律,几乎没有个性:没有墙壁,用圆形石柱支撑藻井形的翘角屋顶,避风挡雨的功能很差;除亭口外,周围有条形石凳,大多中间有石桌,另有四只鼓形石凳。
古老的凉亭啊,你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南来北往的行人,不分尊卑贵贱,不辨早来慢到,一视同仁,为之遮风挡雨、消除旅途劳顿、提供游玩场所……然而,当人们在不需要你的时候,又是那么地无视你的存在,你没有怨言,一如既往地坚守岗位,默默无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性!
来源:缙云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