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开户_龙泉青瓷 |龙泉窑为什么能做到“空前绝后”?
龙泉是古瓷的发祥地,根据出土文物推测,龙泉青瓷最早可追溯到三国两晋,而后1700 多年从未间断。不难想象,那时候瓯江两岸窑烟蒸腾,窑工奔走 ;河道上货船如织,客似云来。满载着青瓷的货船沿江而下出海,驶向世界。龙泉青瓷与丝绸一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宗商品与精神载体。它们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纽带,是穿越时空的精灵。
关于龙泉窑的历史地位,秦大树先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在三联中读开设的宋代名窑讲座中称之为“空前绝后的青瓷高峰”。这个评价,其实已经是相当的高了。
用世界的眼光的来说,其中一个重要例证是说,英文的“青瓷”称为Celadon(塞拉同),就是来自龙泉瓷器。如今一些西方人在提到Celadon一词时并不像中国人一样认为是指广义的青瓷,而是专指龙泉青瓷。
因为当时龙泉青瓷从中国的港口出发,运到法国的时候,所有人看到龙泉青瓷,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形容他,想要卖掉总要有个介绍。非常巧合的是,当时的商船停泊,正赶上有一幕歌剧上演,歌剧里的男主人公,穿着青布长衫,跟龙泉青瓷的颜色很接近,男主人公大家熟悉,叫做塞拉同,所以西方人干脆直接把塞拉同三个字,当成龙泉青瓷的名字。
这里秦大树先生所指的空前绝后,不是单一技术指标,还包括了对制瓷工艺的影响、对外贸易的占比等多个维度,纵观中国青瓷几千年的烧造史,龙泉窑的确在中国古代瓷器发展史和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那么,龙泉窑为啥能做到“空前绝后”呢?
跳出技术的层面,从经济演化的角度也许可以得出一种解释。
由于中国古人对工商业的记录不多,能够找到的关于南宋时期龙泉生产制造的史料只言片语,销售环节更是缺失,时隔八百年,我们只能凭着当代考古挖掘的成果和所能见到的器物、标本来推测:
南宋时期,龙泉窑通过集聚化生产,进行着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实现了效率和弹性的完美结合,得以走向青瓷生产的高峰。
效率与弹性是一对矛盾,在同一家企业里,是很难解决的,但如果放在一个巨大的供应链网络里,那就不是事。
这一点,从中国经济的腾飞就可以证实。现代供应链网络中规模越大,网络里的中小企业就越多,分工越深,越有效率;同时网络里各个节点动态组合的可能性就越多,也越有弹性。
细细分析,南宋时期,龙泉窑不就是在市场过程中自生演化出的一个大规模供应链网络吗?
现代考古已知,龙泉窑的中心产区是龙泉县城以南的小梅、查田、兰巨、八都,四个乡镇,23个行政村的地区,共有窑址187处,其中以大窑龙泉窑遗址命名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了155处窑址。(详见窑址分布图)
如果看图感受还不深的话,可以想像一下,在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至少上百处的窑址,用窑火连天,龙窑林立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这种画面,像不像今天东莞、义乌等制造业中心里那些密集的工业园?
这么多窑意味着什么?
不妨先算个数,上垟清代龙窑曾芹记古窑坊的龙窑长33米,分22个室室,每室可装烧12厘米的碗一千个左右。考古所知的南宋龙泉窑的龙窑多为50-60米,长的可达80米,按曾芹记家的龙窑计算,那时一窑烧制的物品恐怕都数以万计,每次烧窑的投柴也多达万斤以上。
这么高的成本,这么大的风险,那些窑主们都会自己承担吗?
不说别的,一窑上万件的器物,十几道生产工序,假设全部生产最简单的盘碗,一名熟练工人一天能拉100件坯,一万个盘碗至少也需要三十名工人干3天,加上练泥、陈腐、阴干、挖足、修坯等工序,怎么也得50名工人,花费十天半个月时间制成,人工成本、物料成本都是极高的,而烧成率却没有保障。
外包,把不同窑位以不同价格卖出去,这样,既可以提高龙窑的使用效率,减少闲置率,又可以分担风险,不至于烧坏一次就血本无归。
反过来,如果我是个制瓷手艺人,完全可以开一个或大或小的工作室,就近跟几个窑主签约,谈好所需的窑位,制成一批就送去烧一批,大可不必费时费力耗巨资造一条龙窑,再从头钻研烧窑技术,延揽窑工,只需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自己制瓷的技术上即可,至于烧窑的事,就交给专业的人去办吧。
尽管在方圆几十公里范围内,不同窑主基于不同的成本考虑、地理限制、窑工技术等因素,自然会形成不同的烧制风格,有的出青率高,有的窑室大等,相应的,不同的制瓷作坊也会向最合适的窑业靠拢,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相对产品风格集中的的产区,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不同产区的差异化生产。
比如,溪口擅长生产小文房、香具;
南宋龙泉窑溪口产香盒
金村多生产圆口洗及束口盏、斗笠盏等茶具;
南宋龙泉窑金村产斗笠盏
而大窑的岙底则擅长于长产尺寸硕大的大瓶大罐,四川遂宁出土的那个大荷叶罐就生产于此。
南宋龙泉窑岙底产大荷叶罐,四川宋瓷博物馆藏
当然,这些产区的差异化分工只是相对的,是在市场的筛选中自然形成的,不可能像行政区域划分那么界线分明,很多大宗商品,在不同的产区同时都在生产,形成同质化产品良性竞争。
在这个供应链网络里,专业化的分工提升了产品质量,高质量的产品带来了广泛的市场需求,广泛的市场需求导致产品的竞争,良性竞争到新的创作灵感,新的创作灵感推动着制瓷、烧窑技术改进,技术改进又带来质量的提升……
在这个正循环的过程中,龙泉窑发展的车轮不知不觉启动,并走向空前绝后的高峰。
正如歌词所唱,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龙泉窑的历史地位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叠加而成,不可能取决于哪一个因素,此文仅是从经济演化规律这个维度,作了一个大胆的推测,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来源:龙泉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