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总代理_松阳古村落:不期而遇的古意乡情
来松阳和我们相遇吧
来山水之间,找到内心的向往。
在竹林剧场,学一曲“松阳高腔”;
去豆腐工坊,亲手研磨豆子;
去有人情味的家里落脚;
还有,全世界都在听的,
由建筑还原的红糖、老白酒的故事。
如果你以为江南的传统村落都是水乡巷陌、深宅大府,那你应该来松阳。松阳至今保有着华东地区数量最多、风格最完整的的传统村落群。这里的100多座传统村落不仅带来了让人震撼的古村之美,更有让人流连的文化之根。
“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四围山色临窗秀,一夜溪声入梦清。寻常日子里的松阳,白墙青瓦的农家守在阡陌田边;古市街巷极尽繁华后并未陨落散尽,喧嚣着的市井气息粗糙又鲜明;深山雾岚处,旧屋门联的端正墨色:日落,思乡。如此细数流转年岁,留存眼底的风华,尽是江南故事里的古村落意。
行走于松阳的乡村,不只是田间美景惹人心醉,更有别致的新式建筑令人留恋。这些建筑散布在山头悬崖、地头田间或藏匿于旧居民宅之间,色调、用材、设计与周围景致融为一体,给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此“低调”行事,就地取材、因势而建,不仅令游客们纷至沓来,更是赢得海外的赞誉。以“松阳故事”为主题的展览已相继参加了柏林Aedes建筑论坛、威尼斯双年展、法兰克福书展、维也纳建筑展等世界著名展览,向世界介绍中国浙江省松阳县的乡村振兴经验。11月10日-11月14日,第一届城乡联系国际论坛活动在松阳县举行,松阳的乡村建筑探索与实践再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好评。
松阳的很多房子“属于”山里,无论是光影斑驳、水色和绿意交融的大木山茶室,还是头顶竹篷、脚下红砖的红糖工坊,亦或建于村庄与梯田交汇处、水渠贯穿、阳光倾洒的石仓契约博物馆……建筑与自然相映成趣,自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石门和石门圩村:一条廊桥延续烟火气
石门和石门圩两个村庄位于松阴溪两岸。“石门圩”原来是石门村的农田,过去村民过河种田,后来慢慢就在河对岸建房建村,形成新的石门圩村。连接两个村庄的石门大桥经过建筑师改造成为了现在的石门圩廊桥,这里也成为两个村庄村口的共享公共空间,如同过去的风雨桥。
一座廊桥,连接松阴溪两岸村庄,也连接起乡村的过去和未来。如今在石门圩廊桥上,一个游人如织的集市也很快自然形成。信步桥上,售卖着古法造纸、编篾、制秤、制鼓、制蓑衣、打草鞋、麦秆扇编织、松阳豺虎画(又称驱邪巫画)……不经意间,这座小而美、小而精的艺术建筑,延续了当地人生活的“烟火气”。
石门圩廊桥由著名建筑师徐甜甜设计,而王景纪念馆也同样出自她之手。一天的光影变换仿佛时间转换。在王景纪念馆幽暗的空间中,只有留在建筑上的光亮指引着王景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引导着人们“经历”他的生活片段。
兴村:乡民的甜蜜生活
冬日的兴村,冒着热气的甜香随着一起一落的节奏飘散,熬糖师傅神情专注地舀着蔗汁,用常年积累的技艺与经验,熬制红糖。这是具有百年制红糖历史的兴村年复一年、热闹又繁忙的传统景象。
在这座“甜蜜”的村子里,有一处热门打卡地——红糖工坊。这里也同样忙碌,从玻璃走廊看到工人们榨取原汁、下锅熬制、剔除杂质、搅拌变色、米床晾干……而这不仅仅是红糖生产,更像是盛大的演出。玻璃上的白描画卷呈现出幕布般的错觉,增加了红糖生产的舞台感。待红糖特有的甜蜜香味飘散,古法特制的兴村红糖就出炉啦,是不是听着就食指大动?
兴村的“网红”工坊,不仅将红糖的价格从几元提升到二十几元,还带动了品红糖、看非遗展演、游甘蔗园等业态的兴起,兴村不少村民也看准时机,准备回乡种甘蔗、办民宿。村民们的生活也和这红糖一样越过越甜。
横溪村:茶园里的美好生活
种茶、采茶、制茶、卖茶、赏茶、吃茶……在新兴镇横溪村大木山,这片叶子,已变身为名副其实的“黄金叶”。在大木山茶园骑行自然是不能错过的,徜徉于茶海之间,顺着梯田,上下坡、大转弯,高低起伏。当年朱丽叶罗伯茨在巴厘岛的乌布梯田骑行,也是在这样的律动之中寻找心灵的出口,思考生命的价值。
一畦畦茶树如绿龙蜿蜒盘旋在起伏的丘陵之上,一方水塘之前,大木山茶室就这样点缀在茶园之中,临湖一面设计成巨大的落地玻璃墙,将茶园风光无阻碍地呈现。于茶室中品茶,如一片泡在纯净泉水中的茶叶,缓缓舒展开身心,体验茶香般淡淡的幸福余味,悠长绵远。
这样静谧的大自然,让人想着以茶田为床,星光月色为被,看看夜晚的茶园是何等景色。走进茶田李下、南山南、草木堂隐泉、陌上茶居、若隐茶居、小茶姑娘六家被茶园包围的最美民宿,让我们在天然氧吧做个好梦。
石仓村:契约精神坚如磐石
“泉水井、大水缸、硬山顶、马头墙,雕梁画栋、泥墙青瓦”是石仓古民居的真实写照。石仓村山清水秀,古风浩荡,悠悠的石仓溪自村中缓缓流过。一排排规则有序的古民居依山而建,时不时在青墙灰瓦之上袅娜出几许淡蓝的炊烟。
在松阳石仓村,契约的精神传承已久。不论是千亩良田,还是一棵不起眼的小树,在进行权利转移的时候,无论是否有血缘姻亲,都会订立契约。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积累了大量的契约文书。
石仓契约博物馆由此应运而生,它依山坡而建,与山体融合,就像镶嵌在山体中一样。房屋墙体全部采用当地的石材砌筑,石墙粗犷而冷峻,像是契约精神一样坚实厚重根植于大地。似乎在无声地提示人们,一契石不烂,一约千钧重。
沿着石仓契约博物馆往下走,在古民居中居然藏着青砖黄墙的民宿——鸣珂里。在这里,串联起所有美好的事物,来安放四季的心情。在这里,一堵老墙、一片烟云、一本书、一座大院、或是,一段故事,带走的都是美好回忆。
蔡宅村:豆腐工坊的协奏曲
粗犷的黄泥墙村落,细腻的粉墙黛瓦建筑,黑漆漆的蛮石古寨,幽雅别致的吊脚楼……整个蔡宅村沿着石仓溪分列两岸,村庄由村头至村尾沿着溪边由一条卵石村道贯穿。村庄两岸古树参差,更有不少桃梨植在桥边,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这种营造与许多古诗的意境很相近。乡村的安谧与闲适,便在这悠长的巷弄里扩散开去。
蔡宅村一直以最好的豆腐产品,而闻名于县内。在村口河边的一个斜坡上,一个新的工厂式作坊——豆腐工坊已经建立。阳光在豆腐工坊播撒下“诗意”,伴随一天的劳作,变幻拉长,明灭可见,写下协奏曲。天、地之间,似乎一切消融,只剩下层层跌落的屋面。在透亮的室内,顺着四级台地一级一级地走上来,还可以驻留片刻。隔着巨大的透明玻璃,清晰地看见整个豆腐工艺制作的流程。在这里,动手研磨,感受古法制作的乐趣;学习将液态的豆浆通过点卤形成豆腐花;观看炸豆腐等过程,并免费品尝油豆腐。从亲眼目睹,到亲自动手,和豆腐来一次亲密接触。
横坑村:神秘竹林村落
横坑的美有些神秘。当你走进那不甚高大,但古旧色彩颇浓的吊脚楼后,当你迈上那不甚平整甚至有些倾仄的石台阶后,当你走进那狭窄而又蜿蜒的小巷后,当你走过那长长而又有些低矮的过廊后……你会感到自己仿佛在迷宫般神奇的世界里游离了,横坑古朴的身躯里竟裹藏着这许多的秘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在盛产毛竹的横坑村,以山石为凳,以自然生长的竹子为穹顶,搭建了一个巧夺天工的剧场——竹林剧场。随着竹子的生长,新旧相替,年年变幻出不同的模样。葱翠婆娑的竹林投上斑驳的影子,妆点着舞台,远处天空湛蓝,白云翩翩,这是山中秘境的静谧之美。如果运气好,还能邂逅一场精彩演出,听一听传唱600年的松阳高腔,逶迤婉转,声入人心。
如果能在这江南秘境住下,该有多逍遥。在横坑村海拔1080米的坳岱尖山坡上,松阳云溪谷民宿于竹海深处俯视层层叠叠的古村落。在这里,携云而居,枕溪而眠;在这里,溪水潺潺,云海缭绕。去村里逛一逛,邂逅淳朴的乡民,生活如同古老的钟摆,随着日出日落生生不息。
上田村:原味的乡村生活
上田村,以其四山环抱,阶梯环绕,取名上田。黄泥墙、黛色瓦,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三都乡上田村半岭自然村流淌着时光的印记。走进村庄,俨然一处屋舍掩映、炊烟袅袅的世外桃源。在村内漫步,山顶的山苍殿气宇雄伟,殿前大坪栽有数十株百年柿树,遍布古井、古树、瀑布、梯田……自然和村庄在这里融为一体。
居住于此,唤醒了记忆中的故乡,心底的乡愁。宿在原乡上田,寻觅李白笔下“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的悠然宁静;住在半岭民宿,体验“添香并立观书画,步月随影踏苍苔”,这是上田的生活模样。
平田村:诗意的净土
古树、青石路、土墙、碾盘、青砖、瓦房、栅栏、竹林、古藤……这是平田村的真实写照。经过时光的不断淘洗,留存下来的旧村落、旧民居载着岁月的记忆,在日渐时尚和都市化的松阳城乡,转而蜕变成艺术家们心目中诗意的净土。
在这片净土上,一座座新式建筑已经崛起。王维仁设计的“山家清供”、许懋彦的“木香草堂”、徐甜甜设计的农耕博物馆……这些建筑设计成为点亮平田村新生的火种,不仅满足了游客的需求,还改善了村民的公共生活条件。
如果以后能偶尔住在这大山之中,也别有风味。又质朴又精致的山野院子木香草堂,给老土房一颗年轻的“心”的爷爷家青年旅舍……这些民宿提供了在这个既有些国际范儿,又遗世独立的深山村里的落脚地。
松阳遗存的乡土建筑精致巧妙地保存了生生不息的耕读文化和生命轨迹;反过来,这些散落在不同村庄的改造建筑或新建建筑,是以现代手法解剖风土,赋予建筑活态的更新意义。起始、高潮、平淡和收尾,各自成章,前后衔接着回写村落群聚而居的丰富性及活力。
图源 | 松阳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