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注册开户_景宁廊桥 | 穿越百年的历史,看屋檐下的社会
东坑村村口的两座木拱廊桥
新语境:畲乡桥梦
景宁是著名的畲乡,是华东七省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闽浙廊桥本是以汉民族为主的桥梁营建方式,畲乡景宁的桥梁营造在技艺和风格上并无明显的不同,但在本地的桥梁传说中却有着独特的意味。
另一座被作为“畲乡”符号的廊桥有着类似的命运开篇,清康熙三十五年,英川木耳口村的村民们集资修建了茶堂桥,直到20世纪末修建水库时被拆除。桥身的构件在英川镇外堆放了多年,最终被运往北京的中华民族园,作为畲族的建筑符号得以异地重建。毫无疑问,这是景宁廊桥中“跑得最远”的一座。
在关于廊桥的新语境中,修建水库总是一个最常见的背景,而重建之后的廊桥,脱离了其原本的交通属性(当然更多廊桥早在交通革命以后便脱离了交通属性),而在新语境中被安上了一些或许并不准确的名号。廊桥是固定的,但语境和溪流一样,是流动的。Chinese style老历史:梁上丹青1802年,秀坑张家的张新佑为景宁修建了最著名的梅崇桥,这座位于英川的廊桥拱跨达到了惊人的33.5米,是有记载的景宁廊桥之冠。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中亦不吝篇幅记录这座廊桥,无奈在前些年的端午节祭祀中,未尽的烟火点燃了桥身,一代名桥付之一炬。
老历史:梁上丹青
对秀坑张家而言,景宁是一本首尾呼应的庞大史书。就在张新佑作为主墨修建梅崇桥后的一个世纪,张学昶负责修建章坑接龙桥,拱跨30.7米,桥高18.8米,这座桥至今仍是景宁最壮观、最宏伟的一座。
廊桥的墨书题成为一部巨细靡遗的桥梁志。因此,当我们今日游走在廊桥的屋檐之下,还总能清楚地找到当年修桥的背景和乡贤士绅的姓名。“修桥铺路”自古即是儒家社会中最务实的现实追求,廊桥本身则成为了中国独特的社会治理体系的一个缩影。Chinese style重建中:檐下社会廊桥的奥义不只在桥梁本身。单在景宁一地,古代廊桥的修建就有极为丰富的模式与合作机制:官倡民修颇为普遍,那些交通要道的廊桥多有地方官员出资倡议,但最终的修建仍广泛依靠民间力量。
重建中:檐下社会
浙闽两省还有两座“桥山”,分别位于庆元和屏南。“桥山”的出现也与廊桥的易损特点紧密相关:为了能够及时获得维修或重建时的木材来源,部分修桥的董事会专门买来一片山地栽种杉木,以备后世修桥之用。“桥山”本身对应着廊桥的重建,同时也有着更意味深长的引申义:值得一提的是,廊桥固然是为了解决交通问题而出现,但在数百年的进化史中,交通属性往往退居其次,景宁的环胜桥甚至在兴建之初就完全摒弃了交通功能,成为了一座廊桥样式的地方庙宇和私塾学堂。
景宁的廊桥之旅,提供了一种久违且深刻的感动,经由全新的语境、题名的传统和衍申在桥外的乡土内涵,群山间的飞檐。
素材来源:丽水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