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平台首页_一座城市与一所大学的80年情谊!

  在抗战年代,浙江大学曾在龙泉芳野办学7年(1939—1946),招生7届约1000人。在抗战时期的艰难环境中,浙大分校得到了龙泉人民的倾力支持,不仅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教授、科学家,也促进了龙泉山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07年至今,龙泉与浙江大学开展了三轮市校合作,有效地突破了长期制约龙泉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为龙泉发挥生态优势,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忆往昔 峥嵘岁月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淞沪会战之后战火蔓延更为迅速,9月份,战火逼近杭州,城内民生凋敝。11月初,在战火中仍坚持办学3个月的国立浙江大学,为保护知识的火种决定举校内迁。竺可桢校长以其惊人的胆略和魄力,部署并率领全校师生西迁,最初迁至浙江西天目、建德,但由于战情恶化很快,不久便又迁往江西吉安、泰和,而后又迁至广西宜山,最后总校迁到了贵州遵义,浙江大学的这段西迁历史被称之为“文军西征”,西征之路共途经了浙、赣、湘、粤、桂、黔六省,总行程约2600公里。

  1939年8月,国立浙江大学浙东分校在龙泉坊下村(现芳野村)正式成立,首期招录新生共计150余名。一个学期后,浙东分校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龙泉分校”。龙泉分校最初设有文、理、工、农四个学院,包括中国文学、外国语文、史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电机、化工、机械、土木、农艺、农化、园艺、蚕桑、病虫害、农经等十七个系。1941年龙泉分校增设师范学院。

浙大龙泉分校从1939年开办到1946年1月迁回杭州总部,前后办学长达七年,有三十多位教授,在当时硝烟四起战火纷飞的东部地区,龙泉分校的师资力量可谓是相当雄厚,到了抗战后期东南各省的大学中,几乎没有一所可以与龙泉分校相匹敌,成为东南各省青年学生最为向往的大学。七年里,浙大龙泉分校共培养了1000多位学生,如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谷超豪;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池志强;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朱秀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杨忠道;著名防化专家、防化研究院副院长商燮尔等都曾在浙大龙泉分校就读。

  浙大龙泉分校师生和当地群众鱼水相依、共度难关,日本侵略者没有新办成一所大学,而浙大在抗战前沿的后方龙泉却新开办了分校,这伟大的创举也极大地讽刺了侵略者。浙大龙泉分校得到了龙泉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不仅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教授、科学家,也促进了龙泉山区的文化发展和当地的教育水平。

  看今朝 硕果累累

  2005年8月11日,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参观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听取了浙江大学龙泉分校的办学历史,获悉浙大在龙泉人民的支持下艰苦办学,为国家培养了谷超豪、朱兆祥等一千多名优秀学子后,表示敬佩和赞赏。听了龙泉与浙大合作的汇报时,肯定这个思路好的,山区发展要依托大学,龙泉要利用与浙大历史渊源关系争取更大的支持。还交代要把浙大龙泉分校旧址进一步保护好。

  在前期双方的交流对接和洽谈筹备后,2007年2月,龙泉市与浙江大学签定了《浙江大学与龙泉市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点协议书》,正式宣告市校合作启动。根据协议,双方实施了“18515行动计划”,即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点;实施空间优化、产业提升、村镇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要素支撑、公共服务和城乡综合改革等8项工程;建设特色制造业、农业产业化、生态旅游、教育卫生和循环经济等5个实验示范基地;建立1个新型农业推广体系;围绕新农村建设,实施50个重点合作建设项目。

  2013年3月,双方启动了第二轮市校合作,共建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示范点,实施“15582”工程,即协同创新共建“一个点”:浙江省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示范点;合力助推龙泉“五大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特色农业、汽车空调(工程机械)产业、青瓷宝剑及文化创意产业、金属制造业、生态旅游业(休闲养老养生经济);每年实施“50个合作项目”;双方合作共建“八大平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龙泉医院、龙泉汽车空调产业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及院士工作站、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龙泉培训基地、龙泉浙大中学、浙江大学龙泉司法档案研究中心、龙泉青瓷产业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大学龙泉现代农业科技园、浙大—龙泉人才交流培训中心等八大平台;探索研究“两大课题”:开展山区科学发展龙泉模式和龙泉市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研究。

  2018年10月,双方开启第三轮合作,共建绿色发展改革创新区,启动了“13550”行动计划,围绕建设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全域打造最美大花园的总体目标,聚焦生态工业、生态农业、文化三大产业发展,深化科技创新、人才强市、剑瓷文化创兴、教育医疗提质、乡村振兴五大领域合作内容,助力龙泉探索形成一条依靠创新驱动、人才强市、实现绿色崛起的路子。

  合作十余年间,龙泉科技项目申报取得历史性突破,合作领域也由传统的以农业为主拓展到工业、旅游、环保、规划、教育、卫生、人才培养等众多领域,实现了合作领域一、二、三产全覆盖,合作范围城乡全覆盖。截至目前,龙泉与浙江大学签订合作项目576个。在浙江大学各位专家教授的指导下,累计成功争取国家级科技项目20个、省级科技项目198个,获科研补助经费1.47亿元。龙泉争取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超过过去五十年的总和,并且超过丽水其他县(区)总和。在浙江大学的带动下,目前省内外有94家科研院校所陆续与我市展开合作。

  展未来 再谱新篇

  2018年10月,丽水市委胡海峰书记与原浙江大学邹晓东书记座谈时,提出要瞄准“市校合作”新模式,探索实现“一院一园一基金一政策”创新模式,助力龙泉依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打造以“生态+”为特征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龙泉市自2007年与浙江大学启动第一轮市校合作以来,一直坚持“背靠浙大、联姻高校、发展龙泉”的战略,利用与浙大深厚的历史渊源,依托产业基础,连续实施了三轮合作计划,并正式启动了“一院一园一基金一政策”模式建设。

  以“院”为龙头,打造创新载体和智库。今年,我市与浙江大学签订了《合作共建浙江大学龙泉创新中心协议》,构建科技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链,实现从“创新—产品—市场”的快速转化,将其作为我市科技创新的发源地、高层次人才集聚地、技术成果转化实践地。通过建设浙江大学龙泉创新中心,聚焦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研发、汽车空调检测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项目落地、对外技术交流合作以及推进乡村振兴等合作领域,集研发攻关、检验检测、标准制定、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人才培养为一体。协议期间,我市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科研经费用于该中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激励等。

以“园”为载体,形成人才集聚和孵化。以构建全生命周期产业链为目标打造浙江大学龙泉汽车空调产业园,推动浙大研究成果在龙泉转化,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汽车空调产品生产制造在龙泉、检验检测在龙泉、标准制定在龙泉。

  以“基金”为杠杆,强化金融支撑和引领。以构建创新创业资金链为目标成立龙泉市转型升级产业基金和科技创新基金,为产业研究、转化、投资、引导、并购等业务注入资金支持,强化金融资本对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其中龙泉市转型升级产业基金,规模3亿元,投资方向为生态产业,重点投向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和农业农村发展。同时谋划成立科技创新基金。规模定为1亿元,对从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企业进行股权投资。

  以“政策”为推力,提供创新保障和动力。通过政策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为主导产业和高层次人才制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激励机制,用政策来撬动各企业主体创新能力与科研投入,为我市创新型企业注入活力。在人才引进方面,制定出台《关于加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在科技创新方面,先后制定出台《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浙江省龙泉汽车空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若干意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