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平台_丽水日报 | 高山漂流让偏远山镇困境突围
11月12日,丽水日报整版刊发《高山漂流让偏远山镇困境突围》一文。
全文如下:
高山漂流让偏远山镇困境突围
以生存发展条件的优劣标准考量,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片具有致富优势的土地。
山大谷深,沟壑纵横。作为缙云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大源镇被一条蜿蜒曲折的永安溪紧紧包围,而一座陡峭险峻的稠门岭,则将大源与其他乡镇断然阻隔。
囿于地理因素制约,从经济地位审视,这里已经数十年没有发生颠覆性变化。靠天吃饭,是当地村民对生活的最普遍描述。
大源面对的现实,重点是“摆脱贫困”。这种内生性压力的破解关键,在于创新对绿水青山的资源理解和价值重构。
于是,当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高山漂流在大源“横空出世”时,这个昔日“只道越峰高,谁知稠岭峻”的偏远山镇,得以彻底改变命运。
好山好水,大山深处孕育“世界之最”
上弄是大源村的一条小溪,从普化水库流出汇入永安溪,几十年来一直默默无闻。谁也想不到,这条再平凡不过的小溪,却能在潺潺清流中孕育出“世界之最”。
昔日的大源镇,因被高山阻隔而信息闭塞,8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作为中心村的大源村更是经济薄弱、负债累累。为了摆脱困境,当地也曾出招无数——发动村民种植绿茶、养殖桑蚕等,但因大源知名度低、交通不便,始终没能产生理想的经济效益。
2017年,大源乡贤林文必带着一个超乎想象的创意回到家乡——利用普化水库和上弄打造高山漂流、绿色养生休闲度假示范基地。
普化水库80万立方米的库容和200多米的落差,创造了绝无仅有的漂流条件。也正因为如此,林文必的计划得到了大源镇的全力支持。从立项、土地开发、政策处理、跑审批流程到动工建设,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普化源高山漂流项目一期便正式竣工。
2019年8月,普化源高山漂流项目正式对外营业,这一天,这条全长2723.8米、落差226米的山体水滑道,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侯颖确认为“世界最长山体水滑道”。
“在设计规划之初,我就想打造‘世界第一’。”林文必说,此前大源镇也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始终找不到富有个性的发展定位,“要做就做独一无二的,把大源生态优势醒目地凸显出来,让人过目难忘。”
而对于大源干部来说,如何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保护好原始生态环境,则成为重点课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当地没有出动一台挖掘机上山作业,所有施工材料都靠人力或畜力搬运。为了避免植被遭到破坏,整个滑道也都是在高架上以人工搭建的方式完成。
如此严格的规划设计方案,也让工程建设难度、施工费用等增加了至少一倍。早在缙云县普化源生态休闲度假项目准入评估会上,便有专家提出“这个项目不仅赚不到钱,还会亏本”。
但大源人的眼光却更长远。这个几十年来“穷怕了”的偏远山镇,并不指望仅靠一个项目迅速致富。“只要能把大源的名气打响、把落后的标签摘掉,‘资源变现’就不再是一句空话。”大源镇党委书记胡雄俊说。
山乡巨变,绿色基底托举产业梦想
在崇山峻岭里玩漂流,看似异想天开,但对于都市人而言,是极大的吸引力。
这个由吉尼斯世界纪录“官宣”的高山漂流项目,一经开业便引来如织游客,来自杭州、嘉兴、上海甚至国外的游客至今已近3万人次,门票收入约400万元,并“搭车”带动了大源镇红色线路游和“千亩黄茶第一村”绿色游,农产品销售额达150万元。
如今,几乎每个周末,从稠门岭到大源镇的道路及村内巷道,都停满了游客车辆。这种景象,几乎令每个村民都感慨不已——原来,山沟沟里也能像大城市一样车水马龙啊。
充满人气的绿水青山,托起了大源人的致富之梦。大源三鲜、南乡馒头、云雾黄茶……得益于高山漂流项目,大源镇的山乡烟火气息飘过峻岭,把远方的游人撩拨得心驰神往。
在澄澈的溪水边,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不仅为投资者带来了收益,也使大源人的收入水涨船高——普化源高山漂流项目为大源、高畈、庙下等周边村庄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每个岗位每月可为村民增加3000-4000元的收入。
麻车自然村村民林国文是高山漂流项目的工作人员,谈起项目引进后的生活变化,他笑着告诉记者,高山漂流的营业期正好是农闲期,过去他和乡亲们大多选择外出打工,“但现在不一样了,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平时还能卖些土产山货给游客,一年下来,收入能翻番。”
高山漂流刚营业时,也为大源镇的民宿、农家乐招徕了源源不断的客流,当时只有1家民宿、农家乐的大源村已远远不能满足游客需求,相邻的高畈村等地也因此出现了“一床难求”的情况。
瞅准了商机的大源村村民林晓平,将位于高山漂流接待中心对面的一栋民房盘下来,改建成了民宿,“生意挺好的,每到周末、节假日,10个房间都会被抢订一空。”
游客有增无减,大源镇的各项基础设施也在不断改善。金安线是大源镇通往缙云县城的唯一通道,原本弯道多、坡度陡、路面窄、错车困难,每逢节假日便容易拥堵。今年初,缙云县交通部门投入300余万元,对这段12.4公里长的道路进行改扩建,使当地交通条件得以全面提升。
“近一年来,大源可真是大变样了。”来自温州的游客张温鹏,常自驾来大源玩漂流,在他看来,高山漂流彰显着这个小山镇欲为外界所知的迫切渴望,“作为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标,这个漂流项目非常成功。”
持续蝶变,久久为功做足山水文章
在高山漂流的持续带动下,隐匿在大山深处的大源,正悄然蝶变。
“普化源生态休闲度假项目是大源镇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项目,更是缙云南乡区块最大的民间投资项目,它对大源镇的生态旅游业乃至全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是非常深刻和深远的,也是前所未有的。”胡雄俊说。
如今,因水扬名的大源,更是将“做好水文章”作为重中之重。永安溪是大源的母亲河,溪面宽、源流长,沿永安溪滨水景观带徒步而行,“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美不胜收。
为了充分展现一江碧水的生态优势,2018年起,大源镇将完善滨水景观设施纳入小城镇综合整治范围,全民动员清理了亲水平台、完善了溪边步道、设置了特色水车等,使永安溪成功晋级为省级“美丽河湖”。
得益于水质纯净、鱼类丰富,以螺蛳、溪鱼、羊肉为代表的“大源三鲜”闻名遐迩。今年9月,大源镇在永安溪畔举办了首届“永安鱼趣”垂钓比赛,吸引了来自全省各地的钓鱼爱好者。
“这场垂钓赛,是探索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尝试。我们希望通过组织这样的活动,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根植在每个村民心中,同时为大源‘永安河鲜’赋能,推动大源生态旅游业和农业、文化的融合发展,带动百姓致富,促进集体增收。”胡雄俊说。
不仅如此,大源的“蝶变”还体现在近两年来,一个个“块头”“气质”俱佳的项目纷至沓来——计划投资800万元的大丰农旅开发项目、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溯源项目……昔日群山环抱的闭塞山镇,凭着一汪碧水,转眼变成了处处皆生机的“大花园”。
事实上,对于大源人而言,最大的改变是“走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更坚定了,以更加沉稳、从容的姿态对外交流,宣传推介的主动性更强了”。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偏远山镇扭转发展劣势的关键,在于观念的改变,进而找到从生态价值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崭新方法论——不需要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但在对未来的预判和项目的选择上,必须拥有更多的产业意识和发展自觉。
记者手记
高质量发展理念 填平“经济洼地”
作为缙云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大源镇中心村距县城有38公里。当地村民一直以来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难以发展致富产业,这里逐渐被贴上了“贫穷落后”的标签。
普化源高山漂流项目的引进,为大源镇打开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在这个项目的带动下,大源镇脱贫致富的“峻岭”被逐渐削低移平。
在山高路远的后发山区,把“靠天吃饭”变成“靠资源吃饭”,把山水资源变成“绿色银行”,这既体现了坚守生态底色的耐心和决心,也彰显了打破思维定势、主动求变的现实价值。
诚然,大源的山水是最亮的底色,也是最丰厚的资本,这些天然的生态禀赋让大源得以在绿水青山间大做发展文章。
如今,得益于高山漂流项目所招徕的客流,大源村新增了2家民宿、农家乐,它们分别以黄茶文化、乡村生活为主题,进一步增强了大源镇的留客能力。
钭晓杰是最早投身旅游业的大源村民,他开办农家乐已近20年,如今,随着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钭晓杰的经营思路也发生了改变:“漂流项目虽然能为我们带来客流,但要经营好民宿农家乐,最重要的还是得突出特色、提升服务水平。”基于这样的考量,今年8月,钭晓杰对农家乐进行了装修升级,以改善住宿和就餐环境。
另一方面,大源镇强村公司还与杭州企业合作创建了“大源山耕电商平台”,通过多种业务的开展,助推创业群体成长,促进特色农产品对外销售,加快农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大山上架起的“世界之最”,演绎着山水版的“速度与激情”;醉人的生态绿,谱写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乐章。在高山漂流的带动下,大源镇的发展理念变得更加开放、主动,昔日籍籍无名的高山远镇,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
- end -
来源:丽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