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平台_摄影师朱牧:用镜头留住乡愁

  缙云新闻网讯 在著名诗人余光中老先生笔下,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湾浅浅的海峡,连系着他的思乡之情。

  在缙云本土摄影师朱牧的镜头里,乡愁,是一份浓浓的婆媳情,一张甜甜的笑颜,一条热闹的街巷。四十年的摄影生涯,朱牧走过缙云的每一片土地,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家乡的发展与变迁,展示生活的酸甜苦辣。多年珍藏的影像是他对家乡难以割舍的眷恋。

  1940年出生的朱牧从小喜欢涂涂画画,特别喜欢定格美好的画面,无意间看到路人脖子上挂的相机后,心中便滋生了“摄影梦”。

  朱牧告诉我们:“十二三岁的时候,浙江日报一个记者徐勇辉(音译)到缙云采访,我看到他挂了这个方盒相机,我就想将来我自己也有这样一台相机多好。十五岁我到杭州考美术学院附中的时候,把母亲给我买被面的钱到旧货商店里去换了一台柯达相机。”

  虽然购置了相机,心中怀揣着摄影梦,但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的朱牧拿着相机也只是瞎拍,对焦、曝光、构图一窍不通。虽然对摄影满腔热血,但为了养活自己,朱牧只能放下相机干起了能糊口的活计。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朱牧的油漆工作干得很是红火,但在朱牧心中最喜爱的还是摄影,哪怕一点小火苗就能燃起他的梦想。

  1980年,他毅然丢掉油漆“铁饭碗”,回到家乡重拾摄影梦。

  朱牧:“初学的时候不懂就乱拍,拍了三年,一点东西都没有。又学了三年,知道和人家接触,知道看杂志学习构图、用光。有外地来采访的记者,我就主动去拜访他。”

  日积月累,朱牧的摄影技术越发纯熟,但他非但没有欢喜,反而很忧愁。他苦恼于多年的摄影之路只磨砺了自己的匠心,却没有创新,形成不了自己的摄影主题和风格。

  朱牧:“必须要走自己的路才能有作品出得来,好的作品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所以我就想把缙云的变化,把本乡本土的东西记录下来。”

《婆媳情》

  明确定位后,朱牧开始一门心思钻研创作,起早贪黑,爬山越岭、走村访户成了他的常态,用镜头纪录日新月异的农村变化,老百姓的生活风貌,用照片讲述家乡的故事。皇天不负有心人,走对了路,用尽了心,终于让朱牧拍到了一张感人至深的照片。

  朱牧介绍道:“这张照片的主人公,就是壶镇农兴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她把婆婆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每一次到田里回来。都要给她婆婆洗脚。而且定期给婆婆剪脚趾甲。这一张就在全国获得铜奖。我为了拍这幅作品,去了她家里有十几次。”

《远古山村》

《老夫老妻》

《戏剧人生》

  1980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四十二个年头,朱牧踏遍缙云,拍摄了无数家乡故事,数不清的老照片,把岁月的痕迹融进了那份乡愁。《远古山村》展现了古朴悠静的农村美景;《见难相助》让我们感受到当年人们的淳朴和善良;《老夫老妻》是农村老人美满生活的真实写照;《希望》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对未来的憧憬;《戏如人生》反映出改革开放之后农村乡土的文化生活;《老宅新姿》生动地展示出新农村新气象;《瑞雪兆丰年》如实反映改革开放后人们丰衣足食的新面貌……

  一张张老照片,颜色在变,背景在变,尺寸在变,服装在变,脸上的表情也在变,翻阅它们就像回看一部部老电影,既熟悉又新鲜。它们是缙云四十多年的巨变,是改革开放的有力见证,更寄托了朱牧无限的乡愁。

  朱牧从事摄影工作已经40余年。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际摄影学会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摄影师。摄影作品多次在全国、国际影展中获金、银、铜奖。撰写摄影技术论文500多篇。虽然荣誉无数,但他依然不变摄影的那份初心。他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学摄影首先要学做人。你的人品不好。你的作品就不好。”

  过去的这四十余年摄影生涯,朱牧不仅持续创作自己的作品,也培养出了一大批摄影人才。今年朱牧已经82岁高龄,但他依然身体健朗,耳聪目明,讲话铿锵有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停下自己的脚步,仍然怀揣着对摄影浓烈的热情,有目标有计划地践行着自己的摄影梦。

  朱牧:“我已经82岁了,不能经常出去,就是要培养一些学生。我现在主要是总结我的经验,把40年来的摄影作品出一本书。完成我老年的心愿。”

  “戏如人生,人生似影。用心解读人生,用相机纪录世间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