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登录_缙云:从卖鞋到补鞋 这位70后接过母亲的接力棒
浙江在线-缙云新闻网讯 一头微卷的乌发,一脸甜甜的笑容,一双戴了黑手套露出手指头的双手,她端坐在竹椅上,手里紧紧握着一只军用鞋,细细地给鞋子换拉链,专注的神情,犹如在做一件精致的工艺品。
她,就是五云街道丹阳村的李志利,70后的她,已在补鞋圈耕耘了10载。那年,她40岁,关掉开了13年的鞋店,接过了母亲手中的补鞋摊,气定神闲地在东门巷给顾客补起了鞋来,也为日渐式微的补鞋手艺注入了一股新活力。
说起老县城槐花街上三角店的卖鞋店,许多60、70后并不陌生,那就是李志利开的鞋店,生意好时,小小的店铺挤满了人。
彼时,空闲时间,李志利也会去母亲的补鞋摊帮忙打打杂,从小看到大的手艺,在她眼里并不难。
后来有了二宝,李志利索性歇了鞋店,安心在家带孩子。过了两年,她闲不住了,见母亲风雨无阻数十载每天出摊,着实辛苦。李志利与做工程生意的爱人一合计,接过了母亲的接力棒。
“说实话,当时我老公做工程比较忙,也需要有人分担。不过他很支持我,所以我很自然地接过了母亲的接力棒。”李志利说,“这样既可以待在母亲身边相互扶持,也可以传承母亲的手艺,不至于失传。”
正儿八经出摊补鞋的第一天,李志利大大方方地接过顾客的鞋,给鞋上线、端鞋底、缝补、粘胶……在众人诧异的眼神中淡定自若。
“那段时间,老同学大都知道我去补鞋了,她们只说了一句‘你去补鞋了?能帮老妈分担,真本事(乖巧)!’后来一有鞋要修补,同学们就会找我,还会帮我介绍顾客。”李志利说完这话自己忍不住就笑了。
“我特别喜欢出摊,听着同为补鞋匠的叔叔伯伯阿姨奶奶讲人生百事,天下奇闻,我就喜欢得不得了。”李志利坦言,干了补鞋这一行,听大家天南地北的聊天,不仅心里舒坦,还增长了不少见识。”
闲不住仍在一旁帮衬女儿的吴仙凤,架着一副老花眼镜熟练地上鞋跟:“补鞋也是一门老手艺,靠自己的双手就是光荣!”言罢,已有51载补鞋经历的老人哈哈笑开了。
也许正是因为老人的乐观豁达,从小耳濡目染的李志利,对于接过补鞋手艺,觉得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李志利接过了母亲的手艺,也接过了母亲补鞋的行当,一幅有着50余年“工龄”的木制工具箱,一架用得锃亮的机车,一台已换了不知多少次的崭新砂轮机,这些补鞋的“家当”,承载着过往谋生手艺的情怀,也展望着温暖的未来。
性格使然,李志利补鞋一定要做到自己满意为止,“做不好我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受,不返工重做我会浑身不舒服。”李志利坦言。
“有个顾客来来回回找了我女儿三趟,指名要她补鞋,说她细心补得好,还说她眼睛亮。”吴仙凤老人开心女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醋吃得自豪。
李志利一脸孺慕地看着母亲,“也有客人觉得我年轻,补不好!”母女俩相互安慰打气,相视开怀大笑。
见着母女俩亲昵的相处模式,正在吴仙凤老人摊前等补鞋跟的周村姑娘胡丽梅不禁感言:“这样子承父业似的传承,挺好的。补鞋是门老手艺,失传的话,以后我们就没地方补鞋了。”
如今,才步入天命之年,李志利就已做了外婆,大女儿和女婿都在单位工作,孝顺体贴的他们非常支持她传承这门手艺。吴仙凤老人也会时不时在李志利忙的时候出摊帮衬着。
一老一少,守着补鞋摊,日落晨曦,循环往复。
“现在政府对我们手艺人也很关照,我们的摊位上搭了棚,做了工具箱,这样就不用担心风吹日晒,也不用每天担着箱子出摊收摊。补鞋这手艺我会一直做下去的。”趁着休息空档,寒风中,李志利轻轻握住了母亲饱经风霜粗糙的双手。两双大拇指外翻,尽刻着补鞋岁月的双手,紧紧地握住了传承,也传递着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