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总代理_缙云这对教授姊妹,家乡情浓!

  

       缙云新闻网讯 赵伟春,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农学博士,生物学博士后,教授。浙江省发明协会常务理事、中药创新专业委员会主任。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赵月枝教授的妹妹。

  院长“妈妈”

  每年的暑假,正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期。火热的夏天火热的激情,大学生们来到山区,把自己所学回报给父老乡亲。浙江中医药大学也不例外,派出了一支精干的队伍,来到溶江乡,开展“生命健康”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暑期夏令营,走进田间地头,开展科研活动,给群众提供医疗服务。

  这支队伍成员以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为主。作为学院副院长,赵伟春是主要负责人。这位院长“妈妈”很牵挂16个大孩子,专程从杭州跑到缙云,看看他们生活、工作的情况。

  7月14日,赵教授来到溶江乡大雅畈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点,看望“大小”孩子。50来个小孩子很多是来自溶溪小学的学生,赵教授时刻不忘上安全教育课,“夏天天热,一定要注意游泳安全,要有大人陪同……”从游泳又讲到饮食,自己是研究生命健康的,赵教授叮嘱得特别细。

  在短短的10天时间里,小老师们不仅要担负着教学等任务,还要解决食宿问题。住宿在旅馆,几个人拼一间房,饮食大家轮流做。条件自比在学校艰苦。赵教授自己买了缙云烧饼,开车从十几里地外的住处送到学生们手上,并亲自下厨教学生们将饼烤脆,品尝烧饼的真实味道,和学生们一起吃饼时聊聊工作、生活。

  “生活方面有困难的提出来,我们帮助解决。工作上也要抓紧,我们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开设实用性强、易操作的课程,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小学生们……”赵教授又看过课程设置,对微生物识别、生科小实验、家庭护理等课程提了自己的意见。

  “挺好的,孩子们都很喜欢。早早就要来了,中午也不回家。”来自田洋村的奶奶赵锦秀拎着饭盒来送饭,这样说。

  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这是院长“妈妈”的一个愿望。她决心把这样的社会实践课连续做下去。

  农民帮手

  赵教授不怕热。第二天的中午,她和几个学生一起带上农作物病害快速诊断试纸和石上菊薯茶合作社负责人一起来到茶园里,给茶叶“把把脉”。

  这是赵教授最新的科研成果,一项可以直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发明。

  “它的特点是提早诊断和准确诊断,以指导精准防治。如果检测出农作物感染某种病害,我们就建议用针对性的农药,并建议用多少的量。”赵教授说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尽早发现病害,减少损失,更为重要的是,能减少农药的施用,降低农药残留,让农作物更绿色。

  这个发明来自于赵教授对农民生产状况的熟悉。“他们不知道是什么病,看到叶子有异样了就用药。”

  原本是研究中医药的,为啥又和农业扯上关系呢?

  “这两者之间还真是关系密切。”赵教授说打自己有记忆时起就帮助家里种贝母、元胡等中草药,父亲对药理也精通,有个姐姐生了眼疾,通过药书《医宗金鉴》查到药方治好了病。一本《浙江省民间常用草药》成了姐妹们的启蒙书。考大学填报志愿,赵教授毫不犹豫地填了浙江农业大学。

  “当时父母就很不解,他们问我‘你已经是农民了,还要去读农业?’我就说‘正因为是农民,深知农民的苦,所以才想读这个,以后能更好服务于他们’。”听了赵教授的解释,父母也就同意了。

  1991年,赵伟春进入浙江农业大学植保系读书。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浙江农业大学合并到浙江大学,2001年毕业,2003年浙江大学博士后出站,此后就到浙江中医药大学任职。

  在赵教授看来,农业和中医药这两个领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关系,两者之间还是有共同的研究领域。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中药材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潜心搞研究。

  今年是赵教授的丰收季,上半年,她就一口气拿到了10个科研成果的专利。这让大家很惊讶。

  “其实我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至少有五六年时间了。搞科研要坐得住冷板凳,不能急功近利。”赵教授笑着说。

  从茶园出来,赵教授带着学生们来到双溪口乡农业园秀珍菇基地。一下车,她就扎进菇棚,拿着试纸测试菌棒。

  “这个很简单的,从菌棒中取一点渣,研细加水,用试管吸些滴到试纸上,再根据出现的杠的条数判断病害种类。”赵教授解释道。

  把科研成果和农业相结合,让科技赋能农业,这一直是赵教授坚持的原则。就像中医诊疗一样,先把农作物的病害种类弄清楚,是由什么菌造成的,再对症下药,避免盲目用药、过量用药、混合用药,把农药用量降下来,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药的残留问题,减少环境污染,又降低了病害的抗药性。

  因为怀着深深的家乡情结,用自己所学反哺乡村,在病害快速诊断试纸投放试点的选择上,赵教授首选缙云。接下来,她计划把试纸免费发放给农民,同时派技术人员下乡指导。

  “发现灰霉病了!”菇棚里,赵教授很兴奋,为这个新的发现。已是中午12点多,早已过了饭点,别人还等她吃饭,她却沉浸在新的发现中。

  赵教授是个十分敬业的人。她科研和行政双肩挑,十分繁忙,每天再晚都要把当天的事情处理完。“今晚不晚,明早不早”,这是她的口头禅。她更不怕早。这次回缙云,第三天早上五点,姐妹俩已兴致勃勃奔赴新建镇杨桥村、重力村与农民一起诊断生姜、芋头、白芍、牡丹等作物病害的情况,并采集了一批病害样品。八点钟准时出发驱车3小时赶回杭州,然后与学生一起对样品进行拍照、登记,放入冰箱等待第二天对病菌进行分离鉴定。等一切就绪,已是下午一点,赵教授还没吃中饭。“搞科研必须要忍饥挨饿。”她笑着说。

  院士的妹妹

  赵伟春是赵月枝教授的第三个妹妹。赵家一共有五个姐妹,赵月枝教授是大姐。因为对学术的热爱,对缙云深厚的家乡情结,姐妹俩经常在缙云或是杭州碰面,相互交流。

  “我把我的学术说给她听,她把她的成果说给我听,我们俩一个是研究社会科学,一个是研究自然科学,一文一理。”赵月枝教授笑着说,自己和妹妹无话不谈,两人都互为对方的听众,分享各自的学术心得。

  2015年,赵伟春教授特地飞往加拿大,来到赵月枝教授所在的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化学系,在实验室里埋头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科学实验。实验内容是从腹水草中提取有效成分,用于肝病和胃病的治疗。

  “那个草还是从缙云采回去的,我开玩笑说‘你可真行啊,从缙云到加拿大,就为了一把草’。”赵月枝教授说自己和妹妹经常互相调侃。

  在赵伟春教授看来,大姐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术狂”。大姐从国外飞回国内,必得先在杭州歇会,“我家成了她的驿站,她常常带着电脑在我家写论文,有一次头天从温哥华回来,第二天从凌晨3点一直写到中午11点,她说‘不写完不回缙云’。”

  这对教授姊妹花,对家乡始终怀有深切的感情。赵月枝教授开办“河阳乡村研究院”,致力于乡村文化的挖掘和研究,以及国际传播。作为妹妹,赵伟春倾心支持大姐在缙云的工作。当年大姐回乡开第一届河阳论坛的前夕,妹妹担心“老外”大姐搞不定,彻夜不眠,曾经上演过开幕那天早上5点钟就从杭州开车赶过来帮助大姐招待北京来的会议嘉宾的戏码。如今,赵伟春自己也致力于用科研成果反哺家乡。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给缙云人民作点自己的贡献,这是我的夙愿。”赵伟春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