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娱乐_缙云:南顿“箬帽”传百年

  浙江在线-缙云新闻网11月26日讯(记者 王姚呈 张晋恺)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这些诗句中,斗笠在古代是日常生活的必备品。

  斗笠,又名箬笠、笠帽,在江南农村一带,基本称之为箬帽,是一种用竹篾夹青箬叶或油纸等编织而成的帽子。过去,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箬帽,其功能相当于如今的雨伞,逢到雨天,出门劳作的农民都是箬帽随身。箬帽起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诗经》中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说明它很早就为人所用。

  在壶镇镇有一个村子,因家家户户制作箬帽闻名周边县市。这就是有着百年箬帽技艺传承的南顿村。日前,记者就这门老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专程去作了探访。

  阳光明媚的冬日上午,南顿村的一间民房里一对夫妻正在自家的小院子里制作箬帽。丈夫蔡云根今年70岁,妻子周芳球77岁,作为南顿村民,在他们豆丁点大时就已经跟着父母制作箬帽了。

  蔡云根从记事起,南顿村的村民们经常围坐在四合院里或者村口,一边拉家常,一边编织箬帽,这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项传统技艺好像是刻在每个南顿村民骨子里似的。但若要仔细考究这项技艺是从何时起在南顿生根,村里也只有一两位老人知道大致的历史。

  村民麻国裕:“南顿箬帽一直名气很大。从解放前说到南顿,就是南顿箬帽、南顿灯笼,就变成了南顿的一个符号。上一辈流传下来据说是清中末,到文革期间达到高潮,因为当时南顿田少山少,只能靠手工艺就地取材,补贴家用。后来逐步家家户户都做,最辉煌的时候是1976年供销社收购,有账可查是47万(顶斗笠),被供销社卖出去。”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南顿村民以制作箬帽、灯笼为主要经济来源,解放后成为一项副业收入。计划经济时代,箬帽属于生产资料,生产的箬帽也由当地供销社收购和销售。为了多赚一些家用,几乎每家每户都在挤压休息时间赶制箬帽、灯笼。

  南顿村的箬帽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格,小箬帽因为轻巧可晴雨两用,由于大、中号帽子较为沉重,仅雨天使用。主要材料为毛竹、箬叶、油纸、尼龙布等。虽是一顶看似简单的箬帽,却也需要破竹篾、编架子、别顶、夹棕、夹纸、镶边、插顶、打包等8道主要制作工序,其它工序20余道。

  在蔡云根手中,一条条竹片被劈成薄厚、长宽适中的篾片,妻子周芳球取几根篾片先从帽顶编织,编出帽顶后,蔡云根拿出一个中间突起周围扁平的圆盘,将帽顶雏形扣在了圆盘上,这个圆盘就是箬帽的模子,箬帽成品的形状、大小全都要仰仗它,但凡会做箬帽的人家都有这么一个老物件。

  在模子上固定好大小后,柔软细长的篾片儿,在蔡云根手指间跳跃抖动,随着篾片不断翻飞,一顶箬帽逐渐现出雏形。随后,周芳球将编织好的帽坯反置于中空的圆盘上,开始往上一层层铺垫。

  周芳球说:“尼龙布、白纸、粽箬,有一层尼龙布下雨就不会打湿,还凉快一点。以前他们没用尼龙布只有两层,现在尼龙布弄起来好看一点。”

  垫好之后,周芳球拿起另一个帽坯倒扣其上,在帽顶插入一根细短的竹蔑进行固定,再将帽檐外的箬叶修剪整齐后开始锁边。将最后一个篾片头塞进帽檐后,一个箬帽的制作工序也就此完结,可要上市售卖还差最后一步,选择一个晴好天气,将编制好的箬帽拿到空地上晾晒。

  箬帽编织这一传统民间手艺,伴随着农耕的发展在南顿村已历史久远。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雨天田间劳动逐渐减少,日常遮雨也被工业化的雨伞、雨披所取代,箬帽的用量大幅度下降。销量缩减后,南顿村里制作箬帽的人也都陆续另谋营生。到如今,村里仅有二十来户上了年纪的老手艺人还在继续着箬帽制作的老行当,蔡云根和周芳球便是其中一户,他们从孩童到成为夫妻养育孩子直至暮年,箬帽的制作从未停过,如今,这份手艺还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蔡云根告诉我们:“现在还是比较难,大家出去做工两百来块钱一天,做这个只有三十块一天,夫妻两人合起来最多六十块钱。现在夫妻两人一个月两千,要做三百来个箬帽。”

  如今,还会来买这种帽子的,大多是杭州临平、东阳、义乌、丽水茶叶基地的人,茶农摘茶叶的时候,戴着箬帽,既遮阳挡雨,又解放双手。当然,如果客户有要求,或者提供样品,他们还是会根据顾客的需要来进行编制。还有一小部分人是买去当工艺品、装饰品。

  一顶南顿箬帽从1976年的售价一毛九分五到现在的7到10元,价格虽然翻了好几番,但手艺人却在逐渐减少,大多手艺人都已步入老年。回忆起这几十年与箬帽相伴的日子,做了一辈子的老手艺从供不应求到少人问津,老人们的言语间颇有些无奈和感伤。

  蔡云根:“现在生活水平提高起来,做箬帽的人少了。做箬帽收入比较少。没人学。”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村庄走进工厂走进城市,南顿箬帽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这项民间技艺何去何从,也是当前村里一直思考的难题。前两年,为了宣传南顿箬帽技艺,村里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不管是基础设施、景观设计还是宣传栏都巧妙地加入了箬帽文化。除了村庄设施,村里还打算在技艺传承和产业发展上下功夫,让南顿箬帽制作技艺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壶镇镇南顿村党总支书记蔡晓雷表示:“我们现在已经准备了很多老手艺人的资料,申请了非遗。为了让我们村的老工艺更好得传承下去,我们打算在村里创建斗笠、灯笼的博物馆和体验馆,定期邀请老手艺人和来参观的群众进行互动,让村里的传统工艺能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