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注册网站_钉秤人朱云亮:斤两之间守初心

  缙云新闻网讯 制秤是一门极其讲究的手艺,古时制秤有100多道工序,因此被誉为百工之首,到如今即使简化了不少工序,也仍有20多道。精细制作,毫厘必究,钉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和汗水,只为手艺人那份承诺。

  在壶镇镇高潮村的一条小巷子里,有一家“老字号”钉秤铺,今年57岁的朱云亮是这家铺子唯一的钉秤人。从清晨到日落,从春夏到秋冬,朱云亮就坐在铺子门前精工细作着手中的杆秤。

  朱云亮是壶镇镇唐市村人,17岁初中毕业后,在没有一技之长,对未来茫然无措之际,一个朋友的建议,让他走进了钉秤的世界。

  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的朱云亮跟着他那时的师傅辗转江西、福建等地学习钉秤手艺。杆秤看似简单,可制作却是一件费时费心的精细活。每道工序都要十分用心,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到一杆秤的准性。这对于初出茅庐的朱云亮来说每一步都是不小的挑战。

  朱云亮告诉记者:“钉秤最难的是这两个秤钮,秤钮如果装不正,等于这根秤不准,打进打出一两斤没什么差别,但是两个秤钮都要装在秤杆的中心线。两个刀口要跟秤杆垂直,十分考验做秤人的眼力,如果垂直度不够的话,秤就不灵。”

  朱云亮回忆起当学徒的日子,已经想不起自己做坏了多少杆秤。钉秤这一行有一个三月出师的行规,徒弟学习三个月后不管学得好坏都要出师单干。于是,只学到了点皮毛的朱云亮只能硬着头皮出门单干。“那个时候掌握的是皮毛,靠的是之后的日积月累,工艺方面、手艺方面慢慢长进。”朱云亮如是说。

  出师后,朱云亮一直辗转于外省钉秤,两三年后才回到老家壶镇镇唐市村继续做钉秤。在村里做了10来年生意,随着女儿渐渐长大,上学等日常开销逐渐增大,朱云亮决定在镇里开设钉秤铺。刚开始,朱云亮的钉秤生意也红火了几年,即便带着同村的几个手艺人没日没夜赶制,杆秤还是供不应求。

  朱云亮说:“那时我店里常接温州的订单,喊了五六个人做了十几年的温州秤,那个时候温州消费阶层比我们高些,做生意的也很多,一个月做出七八百根秤还是不够卖,趁着温州这批秤的生意我也赚了一些钱。”

  早前的钉秤人可谓是三项全能,包揽制秤杆的木匠活,打秤钩的铁匠活,做秤盘的钣金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秤钩、秤砣、秤盘甚至秤杆都有了相应的配件市场。现在钉秤人着重在秤杆的制作上。虽然工序相应减少,但秤杆制作工序还是依照传统制作,刨秤杆,打秤钮洞,铜皮包焊杆头,装秤钮,校秤定位、打星眼、钉星花、打磨秤杆、抛光等十几道工序一道不落。每一道工序都及其考验钉秤人的眼力和手劲。

  既是秤,就要先算好称量的钮点,在秤杆上轻轻画出几条纵向直线,无需划线工具辅佐,一气呵成,这可是朱云亮多年练就的绝活。

  朱云亮说:“学的时候就是给你一根秤杆,常常就是画直线,有的时候会画歪,不是偏左就是偏右,慢慢练多了就会熟练起来。”

  朱云亮边解释边忙活,只见他在杆上画好钮点,再利索地直接穿孔,没有片刻犹豫,钮洞的位置和深浅早在日复一日地重复间烂熟于心。秤杆的两头还需包上铜皮,一来美观,二来让杆秤更为牢固。两片小小的铜皮尺寸与秤杆两端要完全吻合,而用于固定的钉子不过一毫米粗细,想要轻松捏起绝非易事,但这些钉子在朱云亮指尖却格外乖巧,只见朱云亮一捏一扣一捶打,细小的钉子便稳稳嵌进铜皮中。

  包好铜皮装上秤钮扣,杆秤便初现雏形,接下来的每一步都是精细活。制定重量刻度要用砝码校验,这是一个极为细致的过程,朱云亮小心翼翼拨动秤砣,用锉刀在秤杆上均匀布好所有刻度,所有的斤斤计较都是为了那毫厘之间的精确性,钉秤人绝不允许自己有丝毫偏差导致的短斤少两,诚信是朱云亮严格遵守的职业操守。

  一杆秤上需要标注众多刻度,每一个刻度都用一个星来表示,一个星就是一个眼,不同公斤的杆秤要钻几百上千个眼,期间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恰到好处的力度。钻好眼后,朱云亮将一段细铝丝嵌入眼中,成百上千次的穿嵌、锉平,繁复之后是星点。刷上漆后风干磨光,配上秤砣、秤钩,一杆秤就算做好了。

  有些生意人也想让朱云亮把秤做轻一点,好占据更多利益,朱云亮就会告诉对方不能这么做,他不管去哪里都抱着这个原则,坚决不赚昧良心的钱。

  秤是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赋予秤的文化内涵,一桩桩交易在秤杆的起伏间完成,但有辉煌就有衰落,随着时代的发展,杆秤逐步被更加方便快捷的台秤、托盘秤、电子秤取代,钉秤的生意也逐渐萧条。

  据朱云亮所说,电子秤最早是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但真正普及实际上是在2000年之后,2008、2009年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他的杆秤铺子生意逐渐变差。时代的发展注定了一些老物件与我们的现代生活渐行渐远,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过客,杆秤同样难逃宿命。

  朱云亮感慨道:“时代变迁免不了,不管什么事物有兴盛就有衰落,总要这么下去。现在还正正经经做钉秤就只有我了,以前生意好的时候大家也会来当学徒帮我做,我给他们的工资也不低,当时也有人愿意干。现在学这么点手艺大家会觉得还不如去送送快递。”

  从17岁到57岁,杆秤伴随着朱云亮从青葱少年到年近花甲,虽然身价倍增但已是少人问津,朱云亮颇有些无奈和感伤。

  从青丝到白发,朱云亮就这样默默坚守着钉秤人的技艺,守候着内心深处不变的那份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