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登陆地址_“缙云根雕”、“丝竹锣鼓”……你没听说过?这可是非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天才的艺术创造,无与伦比的艺术技巧,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能深深打动人类心灵、触动人类情感。
通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习俗,以及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艺术创作方式、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
今天,小编将带你走近部分缙云非遗文化,给你的心灵带来一场精美盛宴。
缙云剪纸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以戏曲为题材,精致工整,在剪纸艺苑中独树一帜。
缙云剪纸已流传400多年,与当地的习俗息息相关,大多以戏曲为题材,构思巧妙,制作工艺精良,具有浓郁江南风格,是缙云县民间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
每逢年节之期,婚丧嫁娶之日,祝寿办满月之时,人们都会用剪纸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祈福迎祥的心愿。
缙云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广泛地依附于民俗事项中,是一些民俗事项的完成和实现过程中的形象载体,是当地劳动者在特殊的历史、文化、生存背景下创造的文化产品,它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已远远超越其本身的审美意义。
图源缙云播报
缙云剪纸技法超越自然,重外在形似,更注重神似,以阴阳相结合,讲究大的影像轮廓,剪出影像中的细阴线,在剪人物时,不剪面部五官,主要刻画剪影动态,只剪七分,注重动势,脱形取神。
图源缙云播报
衣褶也以阴刻法处理,刚好与背景的阳刻法成对比。背景中直线与曲线交互穿插,如网格、水纹、花瓣、祥云等,是用来连接画面的纸筋,使场景中的亭、台、楼、阁不致孤立无依,还有烘托渲染祥和气氛之功效。
缙云根雕是雕刻艺人以树根为材料进行创作的一项民间美术项目。缙云地处浙西南山区,雕刻技艺与东阳木雕一脉相承。宋元以降,缙云的根雕一般多为佛像、神仙、灵禽瑞兽以及花架、笔筒等实用工艺品,主要以传统木雕技法制作。
图源缙云门户
20世纪80年代,胡文、陈成科等一批根雕艺人利用缙云山区林木盘根错节、根雕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继承传统根雕技艺的基础上,运用“自然雕法”,融合现代造型艺术的审美趣味,对根雕艺术进行创新,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缙云根雕独特派系。其技艺的关键是尽可能的保留或“恢复”树根的“自然”形态。
缙云根雕分为实用工艺品和观赏艺术品两种。前者多为神佛瑞兽和实用器具;后者则追求自然美与形式美的统一,并不一定是具体的物象。
缙云根雕崇尚天人合一,讲究天趣美感,追求源于自然,回归自然,体现了老庄哲学中的中国传统古典美学思想。
“丝竹锣鼓”是流传缙云民间的一种传统音乐。到了唐宋时期,仙都皇帝祠宇和玉虚宫的道教器乐逐渐普及到缙云民间,并与传统的节庆和庙会活动相融合。另外,各地各种戏曲文化在流经缙云时,都会产生一些交流和沉淀。除了杂剧音乐逐渐成熟,各地还有众多的班社。每至农闲及节庆期间,可谓处处闻鼓乐,夜夜有弦歌。
缙云境内曾有古戏台411座,本籍业余唱班,剧团256个,可见先民对戏曲的热衷程度。清代,靖岳建有丝竹锣鼓“友义会”、“乐义会”,胪膛,东方有“永义会”,新建有“拾庆会”,长年从事戏曲演唱和器乐演奏活动。
缙云的丝竹锣鼓,由于曲调悠扬,节奏明快,金声玉振,高亢激越,具有非常独特的地方音乐特色,深为缙云广大民众所喜爱。除新春佳节,元宵灯会等传统节庆外,凡缙云境内的迎灯,迎案,庙会,皆有罗汉,莲花,推车等众多案队进行表演,必有丝竹锣鼓吹奏助兴,以娱神乐众。即便婚丧喜庆,丝竹锣鼓乐队也是必不可少。
钢叉俗称“响铃叉”,是流传于缙云的一种以钢叉为道具的古老民间表演艺术,起源于明隆庆年间,分布于壶镇、前路、东方、胡源等乡镇,其中金竹村最具代表性。
表演一般由40人组成,其中“幡旗”队20人,舞钢叉20人。他们各自身着独特服饰,头扎巾、裸臂束腰(或赤膊)、扎裤脚、足穿软底鞋,随着锣鼓声,手持钢叉,边走边舞。
钢叉舞表演主要动作有“双手花”、“转腰”、“滚背”、“过腿”、“调车”、“开四门”、“上栲”、“下栲”、“飞叉”等多种。由于其动作惊险多变、刚猛威武,在“迎案”队伍行街时,往往作为前锋开路。整个表演紧张刺激、气势壮观,盛演不衰。
缙云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先辈创造了许多弥足珍贵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为大家介绍了四组特色非遗
我们下期再见!
本文由丽水文旅编辑整理
部分素材来源:缙云发布、缙云播报等
来源:丽水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