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_大学毕业后回乡种地 稻花香里描绘创业梦

阅读提示

  作为一名新农人,朱炳杰深知不能守着老路子,要科学种粮、绿色种粮,他投入了100多万元引入先进设备和技术,推行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

  初夏时节,风吹稻田千层浪。这几天,在缙云县壶镇金宝地农场的一片稻田里,29岁的朱炳杰正在给水稻除草、施肥,黝黑的脸上洋溢着对水稻丰收的期待。

  2015年,朱炳杰大学毕业后毅然回乡种起了水稻。7年来,他通过学习,不但掌握了农作物种植技术,还引进先进的农机设备,为农业生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去年,朱炳杰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全省仅5人获此殊荣。

  大学生回乡种田

  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

  朱炳杰出生于1993年,是个地道的农家男孩。他从小就喜欢跟着父亲去田里玩耍,年少读书时,每逢周末放假,就到自家田地里帮着父亲耕地、插秧,干各种农活。父亲是他的骄傲,他开办的合作社不仅是丽水市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典型代表,更是多次获得全国农机大户示范点的荣誉称号。父亲也时常和他开玩笑:“以后我老了,干不动活了,这些就交给你了。”

  2015年大学毕业前夕,朱炳杰帮助父亲经营农场,了解了许多助农政策。“政府很重视农业发展,对大学生农创客的扶持力度很大,加上自己也有一份乡土情结,于是就决定回家种植水稻。”朱炳杰说。

  朱炳杰大学的专业是土木工程,虽然他从小跟着父亲种地,但缺少实战经验,刚开始种水稻时,只能做父亲的“帮工”。“种植水稻是一件辛苦活,春秋农忙时节,每天早上5点就要出门,经常干到晚上天黑才回家。”凭着一股子拼劲,朱炳杰迅速熟练掌握了水稻的种植要点,还学会了各种机械操作。

  虽然有着创业传承的梦想、不甘平凡的执念以及大学兼职所收获的销售经验,但是创业之初,朱炳杰遇到的困难远比想象中的多。他刚开始承包的50亩荒地最初条件非常不好,高低不平、杂草丛生。为了整改土地,一家人每天到田里辛苦劳作,从晨曦干到夜幕,把田里的石头一块一块捡出来,除去杂草,种上水稻。

  经过一家人的不辞劳苦,曾经的荒地逐渐变成一块良田。“土地是最真实的,春播秋收,每一季作物都会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就让我很快乐。”朱炳杰说。

  在朱炳杰的勤劳耕作下,金宝地农场慢慢做大做强。从最初仅承包了50亩荒地,到2020年农场种植面积达到300多亩,实现年利润50多万元,2021年又新增连片流转了1000亩的稻田。去年,朱炳杰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全省仅5人获此殊荣。今年,朱炳杰当选市人大代表,不仅要带头种好粮,还要积极建言献策,为粮农发声。

  推广机械化种植

  他积极扩大农产品销路

  人人都知道壶镇有个种田的“大学生”,朱炳杰在当地算是“小有名气”。但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年轻人扛不住种地的苦,等新鲜劲过了,也就回城里找工作了。不过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朱炳杰不仅坚持了下来,还引进了自动植保机、烘干机、拖拉机等器具,极大提高了水稻种植的效率。

  作为一名新农人,朱炳杰深知不能守着老路子,要科学种粮、绿色种粮,他投入了100多万元大胆引入先进设备和技术,推行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

  “操作一台植保机,一天能给300亩水稻打药,相同的工作量大约需要7个工人同时工作。”朱炳杰深知,只有机械化才能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在自己发展壮大的同时,他还为周边农户积极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我会无条件地告诉他们农药配方,所有的农具都按照进价卖给村民。”

  为了扩大市场,把优质大米卖出好价钱,朱炳杰开始了紫米种植、加工及销售的探索之路,注册了“紫米稻香”商标,开发养生紫米、紫米酒等高附加值产品,积极尝试线上线下多元化展销,打响了特色稻米品牌。

  为了打造紫色健康食材,朱炳杰的农场一直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使用有机肥料。村里有人说:“不施化肥怎么长东西?别人种都是化肥、农药、除草剂,产量高,人还省事。”但是,朱炳杰仍然坚持“绿色健康”的理念,他说:“小时候家里种植都是不买化肥,不用除草剂的,我做的就是坚守更耗时耗力的传统生产模式,这样种植出来的产品才是消费者最乐意购买的。”

  朱炳杰希望今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消费者对绿色优质大米的需求,让消费者们吃得健康、吃得放心,逐步将紫米和紫米酒发展成缙云的特色农产品和村里的富民产业、乡愁产业,带动本地经济发展。

  丽水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许多以乡村为主题的网络主播走红,直播带货成了新的风口。近期,朱炳杰也加入了一个抖音团队,以水稻种植为主题进行视频创作,“希望在传播乡村美景的同时,能进一步打开农特产品的销路,帮助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不再是一句口号,“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粮食生产,种粮有奔头,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种粮队伍。”朱炳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