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注册平台官网_绝美—走进松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乡土社会承载着村落民俗传承与延续。
在松阳的东部,藏匿着一个令人遐想的地方——板桥畲族乡;那里恬静、温和,美丽而不张扬,哪怕就静静的坐着,都让人能够感到被时间镌刻静雕的美。
“向夕山景霁,延瞩明川流”
一个暮春的日子,来到板桥畲族乡板桥村,看着三两穿着节日盛装的学生、老妪走过,阳光的色泽很浓、很细腻,就如放在细筛子上过滤了两三回一般。
据周姓宗谱记载,板桥村原名乐安里,后因周姓人建村,曾名周川,村中民房皆分布在板桥的两旁,故以板桥定村名。板桥村三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廊桥显然很独特。
二是空间独特;据说人的心理安全距离是一米,而板桥间隔20-30米的三座廊桥上、下廊桥南北宽皆为7.4米,中桥的宽度也达到4.45米,坐在里头即使与陌生人相对而坐也不会感觉不自然。
三是造型独特;中桥是中间挑起的重檐歇山顶,而上、下桥皆为悬山顶。
这三座板桥既为古今村民往来的通道,也是村民路人休息纳凉娱乐的场所。听村里老人讲述,以前板桥上可热闹了,每年正月十三到十五即为“摆献”的日子,每家每户都按要求提供百果和香烛,然后依次放在板桥上,点上烛。
坐在廊桥上,回望一眼黄墙黑瓦的房,双目所及的这些建筑只是稍稍年老,旧泥与新泥早已融合,目光穿过溪两边的建筑,最后停留在一个周姓文人身上。
这位老者就是此山先生,姓周,讳权,字衡之。松阳县志周权传中记曰:通经史、工于诗。游京师以袁桷为师,桷见其诗,深重之,荐为馆职,周权以母老辞不受,有《此山集》行世。
700年前的周权以一腔才气行走京师,得一堆堆赞誉,却能淡然处之,却官不授,最终依然布衣回乡,在家辟“清远亭”“此山斋”,深屋读书,写诗教子。
建村于宋的周川,自周权之后,又陆续走出一个个周姓的文人,如周仲瑜、周邦均、周宗纶、周宗绍等;这些陌生的名字,在彼时的光阴里,是周川的骄傲。
坐在被过滤过的光阴里,看着白花花的水明楚楚地流走,抬头看了看天,天空云彩很白;我闭着眼努力地猜测板桥坑流过的光阴,只留下一串关于板桥的遐想。
来源:松阳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