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娱乐_17年只拍一座山!在他的镜头里,凤阳山有着千面的美~
今年6月份
在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
“百山祖国家公园”主题摄影大赛中
他一人独揽22个奖项
占了获奖作品总数的八分之一
他就是龙泉市摄影家张路明
张路明,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龙泉市第四届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市第五届摄影家协会顾问。
荣誉不会从天而降,成功绝非偶然
一幅幅生动表现
百山祖国家公园核心区凤阳山的风光大片
不仅向世人展示了神奇凤阳山的丰姿
更见证了作者的执着与对摄影艺术的不懈追求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
张路明的故事
锚定坐标
《拂晓 明夷之际》 张路明 摄
“热爱大自然,
用爱心亲和自然,用镜头映衬世界。”
前不久,我市摄影家张路明摄影作品集《凤阳山风光》一书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他继2018年出版《龙泉风光》后,又一部反映本土风光的精品力作,也是他17年来近两百次上山拍摄,辛勤付出的汗水和智慧结晶,更是倾情逐梦凤阳山风光摄影的丰硕成果。
“我接触相机可以追溯到40多年前,但真正意义上的摄影艺术创作始于2003年。”上世纪70年代初,张路明应征入伍,在部队担任报务员,兼任文艺组长和墙报组长,就有摄影作品在《人民前线》《东海民兵》等军方报刊上发表,他也时常为战友、亲朋好友拍照片。退役后,张路明先后在本市工业系统、金融系统、教育系统工作,由于平时工作繁忙,除了拍一些生活照,很少有精力从事专门的摄影创作活动。
随着数码相机进入寻常百姓家,具有低成本、存储方便等特点的数码相机,着实让张路明入迷,具有一定摄影基础的他,心里燃起强烈的创作欲望。2003年,他专程到杭州“解百”买来一台数码相机,从此,废寝忘食地投入到摄影艺术的创作当中。
拍什么?怎么拍?“热爱大自然,用爱心亲和自然,用镜头映衬世界”。在诸多的摄影门类中,张路明选择了难度系数大、辛苦指数高的风光摄影。在他看来,家乡的凤阳山不仅是一座绿色资源宝库,更是一处摄影创作的富矿,于是就把镜头聚焦在了凤阳山,这座江浙之巅的璀璨明珠。
“从开始摄影创作以来,我就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要将自己的代表作品集结成书出版发行。包括现在一些跟我学摄影的年轻人,我也这样要求他们,朝着这个目标迈进。”这些年来,张路明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一方面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不辞辛劳探索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摄影创作水平。
《欢快 越女吴娃》 张路明 摄
其实,张路明的小目标早已实现。除先后出版《龙泉风光》《凤阳山风光》外,他还参与了《龙渊古迹寻踪》画册的采编工作。《凤阳山风光》共汇集101幅作品,是从数以千计的作品中甄选出的,包括万象云海、神奇佛光、灿烂星空、奇松怪树、飞禽走兽……精美绝伦,令人爱不释手。
“该书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且对宣传龙泉颇有助益。”上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初曾在龙泉工作,后调任温州日报社、温州电视台担任总编、台长职务的摄影名家沈惠国先生,对张路明的《凤阳山风光》一书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这是作者花17年坚持不懈积累的硕果,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艺术地向世人展示凤阳山秀美风光的难得佳作。作者的勤奋艰苦和坚持精神尤其可贵。
不懈追梦
《如待 一缕曙光》 张路明 摄
“想要获得一幅好作品,
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要有吃苦冒险的精神。”
凤阳山,山体巍峨,群峰峥嵘,森林资源丰富,珍稀物种众多,被誉为“野生动物的乐园、珍稀植物的天堂”和“华东古老植物摇篮”,主峰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江浙一带最高的山峰。
明确了方向,就要付诸行动。然而,“无限风光在险峰”,摄影之路无疑是艰难的,风光片的拍摄尤其艰难。
心中有梦想,脚下就有力量。“为了拍日出,我通常凌晨三四点出发上山,六点左右完成拍摄后,再赶回单位上班。”张路明说,风光片对光线要求极高,一般以早上和傍晚为佳。凤阳山山高路远,为了拍到一张理想的照片,往往要在头一天晚上赶到指定位置宿营或是凌晨启程,赶在曙光来临之前到达拍摄点。
“记得有一年冬天,我与同事一起去凤阳山拍日出,傍晚到达山下呆在车里,准备凌晨再上山拍摄,一夜下着大雪,到了第二天凌晨车门怎么也打不开,原来车上的积雪已经结冰封住了车门,后来只能用身体向外用力撞击才得以打开。”张路明说,冬天的黄茅尖夜里寒风怒号,气温低至零下十几度,睡在厚厚的睡袋里还是冻得瑟瑟发抖。夏天,山上蛇虫出没,每迈出一步都要非常小心。雨后的山路极其湿滑。有时往往还要置身险绝之处拍摄。有一次,自己脚下一滑,滚落十几米的山坡,摔得头破血流。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的照片真是用血汗换来的。
《绿丛 胭脂流香》 张路明 摄
军旅生涯锤炼了张路明强壮的体魄、钢铁般的意志和乐观豁达的性格。“想要获得一幅好作品,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有吃苦冒险的精神。”正是这样,张路明不畏严寒酷暑,不惧山高路险,当人们还在晨曦中酣睡时,他就已经行走在深山密林之中,或已站在高山峻岭之上,接受着日月星辰的沐浴和风雨冰雪的洗礼。他说,当自己历尽艰辛,苦苦守候,终于拍到一幅自己满意的作品时,那种喜悦和兴奋真是难以言表。同时,自己能有今天的创作成就,离不开凤阳山管理处领导和朋友们的支持与帮助,更离不开家人的理解和关爱。
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总会有回报。这些年来,张路明拍摄的凤阳山风光作品,其艺术造诣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同,大量作品在许多报刊杂志媒体发表及赛事中屡屡获奖。尤其令他高兴的收获是,从小受他的熏陶的儿子现在已经成为一家媒体的优秀摄影记者。
家乡情结
《斑斓 君与春住》 张路明 摄
“我热爱摄影,热爱大自然,
热爱家乡龙泉。”
张路明说,自己对凤阳山山山水水、花虫草木的迷恋不知始于何时,又有多深。记得有一次,凤阳山山门下着小雪,但上了黄茅尖却是金光万丈,自己迷醉在仙境般的景色之中,揣着相机不停地拍,一直拍到天黑而无法下山,只好叫人送上电筒,才得以走下来。
当你登上凤阳山,呼吸零污染的空气,眺望无边无际的翠绿森林,犹如置身仙境。到了夜晚,在满天繁星之下,架起相机拍摄星辰月色,那星空和明月无不使人流连忘返,浮想联翩。凤阳山一年四季的景色都非常诱人,各有特色。
《谁怜 云山有待》 张路明 摄
春天,雨后云海翻腾,碧波万顷,气势极为壮观。既有各种水、石、草、树所组成的独特景观,又有泉、湖、溪涧和飞瀑荟萃之美景。
夏日的凤阳山是“清凉世界”,绿如绒毯的高山草甸,各种野花争奇斗艳,尤其是云锦杜鹃、猴头杜鹃、麂角杜鹃最为鲜艳。
深秋,那漫山遍野的红叶和各种熟透了的野果,胜似画家笔下的秋景油画,美不可言。那迷幻、空灵、绝美的景致把摄影人的疲惫一扫而光。
冬天,凤阳山一片白雪皑皑、冰天雪地。十几米高的冰柱和那凝固的冰瀑,还有那结满冰挂的雪松,可谓景中一绝。
……
《闻鹃 心有灵犀》
张路明 摄
《望秋 雕思长空》
张路明 摄
《迎宾 含烟含情》
张路明 摄
《清静 木石梦春》
张路明 摄
说起凤阳山的美景,张路明如数家珍。
因为爱,所以爱!张路明之所以乐此不疲,不仅仅是对凤阳山的痴迷,更是对美丽家乡的深情眷恋和挚爱情结。
与张路明感同身受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沈惠国先生。1982年第3期的《林业画报》大篇幅刊发了凤阳山的图文报道,作者正是当时龙泉县委报道组的沈惠国。这也是凤阳山第一次在国家级媒体亮相。
看了张路明的《凤阳山风光》后,八十高龄的沈惠国先生感慨万千。他在给张路明的信中这样写道:“你我和凤阳山都有不解之缘。38年前,我第一个在国家级杂志上揭开了凤阳山神秘的面纱。38年后,你第一个以多角度多季节向世人托出凤阳山美色大餐。我们为宣传介绍凤阳山流过汗,献出过智慧,以此聊以自慰。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凤阳山怀着无限的感恩之情。是凤阳山为我们提供了新闻和艺术创作的平台。是她特有的仙姿美色,装点了幅幅照片;是她的天赐宝藏,丰沃了篇篇文章。让我们以最虔诚之心,致谢凤阳山,祝福凤阳山吧!”
《若思 必有所悟》 张路明 摄
“用镜头捕捉凤阳山的美,以图片呈现凤阳山的美,用画册分享凤阳山的美,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让大众获得美的愉悦,进而增强公众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能够为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尽自己微薄之力,我感到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张路明说。
聚焦一座凤阳山,十七年坚持不懈,百余次进山拍摄,收获数以千计美图。诠释了张路明给自己确立的“热爱大自然,用爱心亲和自然,用镜头映衬世界”的风光摄影初衷与终极目标,也恰恰契合了“国家公园就是尊重自然”的理念。
作为百山祖国家公园的核心区的凤阳山,随着国家公园的创建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摄影:张路明
来源:掌上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