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登录网站_龙泉青瓷 | 龙泉窑与宫廷之间的联系

  早在宋代,龙泉窑瓷器就纳入了宫廷用瓷的视野之内,历经元代,至明代早中期都未与官府脱离关系。

  明永乐龙泉窑青釉玉壶春瓶 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初年庄绰《鸡肋编》记载北宋宣和(1119~1125年)年间,处州龙泉县烧造的青瓷已开始通过「制样」和宫廷产生联系——「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

  南宋庄绰《鸡肋编》中关于「制样须索」制度的记载

  所谓「制样须索」,指烧制瓷器必需要按照朝廷颁布的标准样子进行,即需要向朝廷申请(索要)制样。根据南宋人叶寘《坦斋笔衡》记载,当时为北宋宫廷烧造青瓷器的窑场还有汝州、唐州、邓州、耀州等处,说明当时龙泉窑已在全国制瓷最高水准的窑场之列。

  《大明会典》对洪武二十六年烧造供用器皿的记载

  至宋室迁都临安,大量北方也涌入南方,龙泉窑在北方制釉技术的影响下生产出完美的厚釉青瓷产品,使其达到了产品质量的巅峰。这从南宋六陵遗址、宫城遗址中出土的龙泉窑瓷器就可见一斑。

  南宋六陵出土的龙泉窑瓷器残片

  此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龙泉市小梅镇大窑村、梅二村和查田镇溪口村等地发现并发掘了几处烧造黑胎青瓷的窑址,以溪口村瓦窑垟和梅二村瓦窑路窑址为代表。

  南宋六陵出土的龙泉窑瓷器残片

  黑胎青瓷因胎料中加入氧化铁含量较高的「紫金土」,致使烧成后胎呈黑色,与传统龙泉青瓷的白胎不同。黑胎青瓷产量少,器物造型以陈设瓷为主,主要特征为薄胎厚釉、釉面开片、「紫口铁足」,外观效果和制作工艺等均与南宋杭州郊坛下官窑青瓷相似。

  南宋六陵出土的龙泉窑瓷器残片

  瓦窑路窑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立于窑址密布的窑场区域)、较短的生产时间、单一的产品类型(以黑胎青瓷为主)以及龙窑长度较短、以规整的耐火砖砌筑,且其废品作集中掩埋处理,这些特征都表明其与普通民窑不同,其产品极有可能采用了与南宋官窑相同的釉料配方,显示出与官府窑场更接近的倾向。

  《元史》关于命江浙行省烧造瓷器的记载

  《元史》有记载,朝廷曾诏令在江浙行省烧造瓷器。另外,从出水于新安沉船(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韩国全罗南道新安郡海域发现的一艘元代沉船,该沉船出水大量元代瓷器,以龙泉窑青瓷数量最多)「使司帅府公用」铭龙泉青瓷盘来看——使司帅府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简称,「宣慰司」是元代重要的官府机构——这件龙泉窑青釉盘即是元代龙泉窑烧造地方官府用瓷的直接证据。

  元龙泉窑青釉“使司帅府公用”铭瓷盘(局部)新安沉船出水

  据《大明会典》记载,从洪武二十六年(一三九三年)起,龙泉窑已经开始承担烧造御用瓷器任务,一直到天顺八年(一四六四年)。

  《大明会典》对洪武二十六年烧造供用器皿的记载

  二〇〇六年至二〇〇七年对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位于今浙江省龙泉市小梅镇大窑村岙底区域)的考古发掘,揭露出窑炉、房址、作坊等遗迹,并出土了大量明代洪武至宣德时期的高质量青瓷,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龙泉青瓷相同,说明该窑址曾为宫廷烧造瓷器。

  清乾隆《精陶韫古》图册之四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中晚期,龙泉窑衰落,逐步退出宫廷的视野。至清代,龙泉窑则又以古器鉴赏的方式成为了皇家珍藏之一。

  原文作者:「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展览筹展组原文来源:《紫禁城》2019年7月刊《附:视点·「天下龙泉」展览撷英》(因篇幅有限,原文有删减)

  -END-

  来源:龙泉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