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怎么当代理?_大典幕后故事
缙云新闻网讯 10月14日举行的辛丑(2021)年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气势恢弘、大度雍容,礼乐交融、纲维有序,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为世界留下永恒印记。大典受到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高度关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这是目前浙江唯一由省政府主办的祭祀类活动,足见其特殊重要性。
面对这样高规格、高要求的大典,我县统筹有序、精益求精、优质服务,受到了领导和嘉宾的点赞。成功的背后,离不开默默地付出的后勤团队。我们就听听大典幕后关于他们的几个小故事。
特制的牛肉烧饼和热气腾腾的便当
这次祭祀大典中,有两位是来自回族的嘉宾。
在获得相关信息后,考虑到他们的风俗习惯,在缙云活动期间,工作人员专门给他们制作了“清真餐”。
缙云烧饼名扬天下,两位回族嘉宾对缙云烧饼也特别感兴趣,当他们得知这些缙云烧饼是特意为他们制作、馅料是牛肉时,他们不停地点赞,夸缙云烧饼好吃,夸缙云的服务真是太周到了。
祭祀轩辕黄帝大典结束后,许多嘉宾要坐高铁返程,考虑到正是饭点,我县的后勤保障部门工作人员提前备好了暖暖的"爱心便当",在细节处展现人文关怀。比如:小小便当盒的包装是设计好的云纹样式,并带有保温功能,嘉宾们都说吃出了一种黄帝文化、缙云温度。
“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和最细致的关怀,诠释出什么是‘缙云服务’,让每一位来宾高高兴兴地来、开开心心地回。”后勤保障组常务副组长楼雄华如是说。
让服务延伸到每个“毛细血管”
“嘉宾满意不满意,祭典圆满不圆满,就看联络员、讲解员、驾驶员、茶水员工作到位不到位?为此,我们抽调了经验丰富的干部,首次运作联络调度协调组,以一流的姿态、一流的标准,让联络服务延伸到每个‘毛细血管’,力争做到接待不落一个人、服务不落一件事。”副组长、后勤保障总协调罗军表示。
联络服务队伍管理工作中,邀请了南航退役乘务长、酒店营销经理、国家高级礼仪师等一系列专业人员为241名联络员、32名讲解员和全体驾驶员从公务礼仪、规范着装、言语沟通等方面前后开展七期专题培训。他们还建立联络员大数据库、嘉宾满意度评价制度,对每一位联络员进行全方位了解,为参祭嘉宾个性化一对一分配对应联络员,让服务更专业,更有温度。
为了让嘉宾来缙、返程都能顺顺利利,用车调度组、机动组提前在萧山、义乌、温州机场和缙云西站、丽水站设立接送站,通过绿色通道引导,确保嘉宾接送无缝对接,个性化解决工作用车和嘉宾临时用车的需求。据统计,累计无差错保障接送用车1042车次。为了让重要嘉宾在祭典活动前能用好茶水点心,国庆期间邀请茶艺师每天给会务人员培训黄茶、红茶等茶叶冲泡方法,细致到放几克茶叶、几分钟冲泡完毕。
祭典活动结束后,全体工作人员强烈的责任心、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细致周到的服务得到嘉宾的一致好评,共收到嘉宾五星级好评80多条。
细致入微的接待方案
“每一次接待,都是一次考验。今年大典活动的接待,就是大考。任务需要特别具体且细致,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松懈”,副组长、食宿接待总协调卢静芳说。
由于这次祭典时间紧,任务重,参加祭典嘉宾来自11个不同界别,食宿接待组需要根据嘉宾界别以及同界别不同行程分别制定并提供多套方案以便组织落实。
按照祭典活动的倒排机制,方案制作组人员立即投入到接待方案的制定中。针对接待的每个流程,大家来到各个现场进行了踩点,多次确认嘉宾在缙行程,对各环节的每个细节做详细描述,再进行酝酿设想、规划设计、反复推敲,整理成清单,大家各负其责、落实到人。
“这份成绩单背后,正是团队反复研究、论证、计算、实验、推演、努力的结果。”
为了不让资料包的手柄“掉链子”
在离祭典不到48小时发现:资料包手柄与设计的材质不太匹配。设计制作组负责人李夏凤说:“既然发现问题,就决不轻言放弃”。凌晨,她与组员便硬撑着连续熬夜疲惫的身子翻出各种通讯录,给厂家一一发出求助信息。终于在次日9点半,一个商家给她有效的回复。
当商家得知如此急活后,连连摇头:一副手柄出货至少要经过寻料、出图、打样、打磨、上漆这五道程序,理论上一刻不耽搁,在第二天下午四点可以出货,但师傅、工人要休息,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换找他家无路,时间不等人,商家便将她“扔”在了厂里,说厂里的师傅、工人都在,老板说了不算,他们如果说行那便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番番沟通下来,师傅与工人都表示,看在她如此执着的诚意上,他们愿意帮一把。他们各司其职,找材料、打样板等等,临近晚上,准备工作就绪后,师傅叫她先回去休息,他们会计算好时间,24小时后交货。当优质的现货交到她手里时,她激动地笑了。
一群不知疲倦的“小蜜蜂”
在这场精彩绝伦的大典背后,是一支不讲条件、不提困难,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
自筹备工作启动之日起,食宿接待组组长周凤群就日夜连轴转。她每天穿梭在各接待点检查工作、解决问题。由于经常吃了上顿忘了下顿,加上连夜加班加点,患上了急性肠胃炎,她就每天喝粥来坚持工作。听说针灸可以增强身体的气血运行,于是她头顶插上了一根银针,仍然坚持在工作一线,成了同事口中的“天线宝宝”。由于她的家属也参加了此次活动的警卫工作,年仅四岁的女儿只能送到父母家。等所有嘉宾顺利返程,去接女儿的那一刻,半个月没见到妈妈的女儿顿时放声大哭。
樊静是一名后勤新人,也是一位二胎妈妈。大女儿才3岁,小女儿还在哺乳期。为了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筹备工作,她白天将大的送入早托班,小的交给亲戚照顾,晚上等在乡镇上班的丈夫下班后接回家。临近10月中旬,祭典工作进入关键期,每天孩子还没醒她就已经去上班,晚上回家娃已睡,夫妻俩一狠心给8个多月的娃断了奶。有时候,娃哭着喊着要妈妈,忙的连个视频安慰的时间都没有。她对自己说,我是一名党员,越是关键时刻越要讲担当、讲奉献,筹备就是命令,不到最后不收兵。
由于后勤保障工作的特殊性,最早开始,最晚收工。这样的幕后“无名英雄”,在参与此次大典后勤保障工作中还有很多很多。如用车保障组的调度人员,酒店报道组、数字植入组、电力保障组、物资采购组的工作人员……重大场合、关键时刻,最能彰显使命担当,最能识别能力水平。正因为他们准备充足,全力以赴,既能独当一面、守好阵地,又能拧成一股绳团队作战,为整个大典的精彩圆满提供了最强劲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