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平台注册登录_90后龙泉“娜妮”:带领姐妹们“抱团”增收

阅读提示

  2020年辞去义乌某外贸公司业务经理一职,放弃20多万元年薪,回乡加入来料加工行业;从一家百来平米车间的家庭小作坊,经过短短两年时间,如今做到员工60余人,厂房面积1000多平方米,龙泉“90后”姑娘方慧华用行动展示了龙泉“娜妮”勇于开拓、顽强拼搏的靓丽风采。

  辞去20万年薪工作

  回乡从零开始创业

  方慧华出生于1991年,大学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前,她就进入一家贸易公司实习。“实习期间每个月600元,按照要求我只需要学习接单这一块,但我什么都想学,因此我跟着师傅把整个跟单流程都学了一遍。”为此,方慧华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回到住处,等到实习期结束,她已经能自己独立进行贸易跟单。毕业以后,方慧华进入了该公司工作。方慧华一干就是六七年,她踏实肯干、业务精通,很快做到了业务经理的位置,年薪20多万元。

  了解到来料加工是一次偶然的机会。2019年,方慧华在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上看到一家“龙泉来料加工”的展位。看到家乡的伙伴,方慧华倍感亲切,于是上前聊了起来。展位的工作人员告诉她,“如果从外贸公司下单,中间环节繁琐,导致工价高、报价高,来料加工能够减少差价,只要有订单就可以做。”凭借着多年从事贸易的经验,她敏锐地察觉到来料加工是一个很好的创业方向。

  创业的想法在内心涌动,但她深知创业没那么简单。“上班只用做好自己的业务就足够了,但如果是自己创业的话,订单渠道、场地、设备、员工等一系列问题都摆在你面前,每一样都需要自己解决。”但困难阻挡不了内心对创业的向往,2020年,方慧华辞职回乡创业。

  克服一切困难

  积极寻求转型

  “父母起初并不同意我回家创业,亲朋好友也觉得太可惜,说我放着那么好的一份工作不干,偏要选择一条最难的路。但我还是想试一试!”于是,方慧华租了一间一百来平方米的厂房、购置了五台二手双针缝纫机,“方慧华来料加工点”就算正式开工了。开始找不到工人,母亲义务当起缝纫工,随后,父亲也放弃了在外的工作,回到家中给女儿帮忙,刚毕业的弟弟也帮着姐姐承担起跑业务的累活,她自己则负责管理,一家四口的小作坊就开始运作起来了。

  起初,方慧华的订单都是从厂家拿货,但一段时间下来,她意识到从厂家拿货差价依然很高,大部分加工费都被厂家抽走了,有时货源还不稳定。于是,她开始积极转变方式,一方面,通过在亚马逊、阿里巴巴国际站等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主动寻求货源;另一方面,她在义乌四处寻找新的市场,带着人员一边采购、一边接单、一边销售。经过一段时间磨合,“方慧华来料加工点”逐步形成以户外用品、小汽车防尘罩等为主的加工线,并从以前单纯的代加工模式升级为自主接单、自主生产模式。“少了中间商,我的利润也高了,也能支付得起更高的加工费。”对于转型,方慧华的想法很简单。

  随着订单渐渐多起来,方慧华开始购置更多的平车缝纫机,厂房也不停地更换。“有时货源太多来不及生产,我就会把手头的一些订单分一部分给其它加工点生产。这样一来,既留住了客户,又帮助了其它加工点正常运转,实现了互利共赢。”

  带动当地妇女

  灵活就业增收

  随着规模不断扩大,“方慧华来料加工点”在附近小有名气,吸引了当地很多家庭主妇的加入。方慧华告诉记者,龙泉有很多妇女都是在家带孩子,小孩上学要接要送,平时还要做家务,一般家庭主妇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全职工作。来料加工技术要求不高,工作方式灵活,自由性强,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工作需求,而且可以充分弥补他们时间上的零散性。“很多员工还自己买了平车缝纫机,把原料带回家做工。”方慧华说。

  “平时上午要做饭带孩子,下午才有时间出来做工,每天做半天,一个月也能有2000元的收入。”65岁的邱张娥阿姨告诉记者,这样既能照顾到家庭,还能补贴一点家用,自己非常满意,加工点搬迁了好几次,自己都跟过来了。

  在方慧华的员工中,有4名“洋媳妇”令她感触很深,据方慧华介绍,她们都是国外远嫁到中国来的,由于语言不通,想在当地找一份工作很不容易。

  “空闲的时候,我们就到作坊干点活,这里是按成品件数计费,平均每个月能拿到4000多元的收入,都是女同胞,大家也很聊得去。”说起来料加工,来自东南亚的“洋媳妇”张爱云有说不完的话,在她看来,来料加工已经成为她就业的好路子。

  记者了解到,目前,方慧华来料加工点有60多名女性员工,每年发放工资100多万元。

  采访的最后,记者问到方慧华下步有什么打算,她告诉记者,目前只想稳扎稳打,做好当前的工作。但如果真要说有点什么计划的话,就是下次如果再换厂房的时候,一定会规划出一间儿童房,里面放一些书籍、桌椅,让那些带孩子工作的员工把孩子安顿好,能够安安心心地工作。